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中医生理论文

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页
1. 引言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1 社会背景第8-9页
        1.1.2 学科背景第9页
        1.1.3 科研现状第9-10页
    1.2 研究定位第10页
    1.3 研究目标第10-11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4页
        1.4.1 系统梳理古籍文献第11页
        1.4.2 电子检索与纸质核对结合第11-12页
        1.4.3 以五脏为“本”的研究第12-13页
        1.4.4 研究路线第13-14页
    1.5 研究意义第14-15页
2. 衰老定义研究第15-19页
    2.1 音义解第15-16页
    2.2 现代医学衰老定义参考第16页
    2.3 中医衰老的定义第16-17页
    [小结]第17-19页
3. 中医衰老古籍研究第19-28页
    3.1 衰老认识源头——《黄帝内经》第19-21页
    3.2 衰老认识的后世发展第21-26页
        3.2.1 衰老征象的综合认识第21-23页
        3.2.2 衰老一般规律的认识第23-24页
        3.2.3 男女特殊规律的认识第24-25页
        3.2.4 五脏衰老的认识第25-26页
    [小结]第26-28页
4. 五脏为本的衰老学说研究第28-88页
    4.1 衰老以五脏为本第28-31页
        4.1.1 五脏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第28-29页
        4.1.2 衰老源于五脏精气衰退第29-31页
    4.2 五脏衰老机理第31-36页
        4.2.1 肾虚致衰第31-32页
        4.2.2 脾虚致衰第32-34页
        4.2.3 肝虚致衰第34-35页
        4.2.4 肺虚致衰第35页
        4.2.5 心虚致衰第35-36页
    4.3. 五脏衰老节律第36-65页
        4.3.1 衰老起点的确定第36-43页
            4.3.1.1 衰与老的关系第36-38页
            4.3.1.2 衰的起始时间第38-39页
            4.3.1.3 衰的起始脏第39-42页
            4.3.1.4 老的时间确定第42-43页
        4.3.2 衰老表现的五脏类分第43-55页
            4.3.2.1 衰老的综合表现第43-46页
            4.3.2.2 藏象理论指导下的衰象归脏第46-53页
            4.3.2.4 衰老表现的五脏归类图第53-55页
        4.3.3 衰老过程的年龄段划分第55-59页
            4.3.3.1 一般规律第55-56页
            4.3.3.2 女性特殊节律第56-57页
            4.3.3.3 男性特殊节律第57-59页
            4.3.3.4 三者关系分析第59页
        4.3.4 各脏衰老时象及特点第59-63页
            4.3.4.1 肾衰——40岁第60页
            4.3.4.2 肝衰——50岁第60-61页
            4.3.4.3 心衰——60岁第61页
            4.3.4.4 脾衰——70岁第61-62页
            4.3.4.5 肺衰——80岁第62-63页
            4.3.4.6 肾衰极——90岁第63页
            4.3.4.7 百岁——终第63页
        4.3.5 女性特殊衰老规律第63-65页
            4.3.5.1 35岁—阳明气血衰退第64页
            4.3.5.2 42岁—三阳经气血衰退第64-65页
            4.3.5.3 49岁—冲任虚,天癸竭第65页
        4.3.6 男性衰老规律分析第65页
    4.4 衰老中的五脏特点分析第65-76页
        4.4.1 衰老的五脏次第顺序—母衰及子第66页
        4.4.2 各脏在衰老中的作用第66-72页
            4.4.2.1 衰老始于肾精亏第67-68页
            4.4.2.2 肝衰老则运动能力下降第68-69页
            4.4.2.3 心神在衰老中有重要作用第69-70页
            4.4.2.4 脾决定老人的生存质量第70-71页
            4.4.2.5 肺主司呼吸及言语第71-72页
        4.4.3 衰老中五脏间的主要作用第72-76页
            4.4.3.1 肾与肝——精血互生第72-74页
            4.4.3.2 心与肾——肾主衰,心主老第74-75页
            4.4.3.3 心与肺——决定老人心态第75-76页
    4.5 衰老结果——死亡的中医分析第76-78页
        4.5.1. 阴阳离决第76-77页
        4.5.2 失神第77页
        4.5.3 精竭气乱第77-78页
    4.6. 各脏衰老分论第78-82页
        4.6.1 肾衰特点第78-80页
        4.6.2 肝衰特点第80页
        4.6.3 心衰特点第80-81页
        4.6.4 脾衰特点第81页
        4.6.5 肺衰特点第81-82页
    4.7. 古籍中抗衰老方药第82-88页
        4.7.1 延年药物第82-83页
        4.7.2 延年方剂第83-86页
        4.7.3 方药的五脏类分第86-88页
结论第88-93页
    1 中医衰老定义第88页
    2 衰老原因及机理第88页
    3 衰老部位第88-89页
    4 五脏递衰的规律第89页
    5 衰老起始时间第89页
    6 五脏衰老的表现第89-90页
    7 五脏衰老年龄、表现对应表第90-91页
    8 抗衰方药例举(每脏举五例)第91-93页
问题与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书目第95-97页
附件一:古籍条文详目第97-129页
附件二:现代研究综述第129-133页
    参考文献第131-133页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elch谱估计的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算法研究
下一篇:多模移动终端电磁兼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