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1.1 概述 | 第11-12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1 健康是人类价值存在的基础 | 第12页 |
1.2.2 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敲响了国人警钟 | 第12-13页 |
1.3 选题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有关体质与健康的论述 | 第14-16页 |
2.1.1 体质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2.1.2 体质的范畴 | 第14-15页 |
2.1.3 健康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2.1.4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2.1 国外体质健康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2.2.1.1 日本体质健康标准研究发展概况 | 第16页 |
2.2.1.2 美国体质健康标准研究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2.2.1.3 加拿大的CHFT(家庭体力测验) | 第17页 |
2.2.2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2.2.2.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历程 | 第17-18页 |
2.2.2.2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进展 | 第18页 |
2.2.2.3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3.2.2 实验测试法 | 第20页 |
3.2.3 比较分析法 | 第20-21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3.2.4.1 原始数据的采集 | 第21页 |
3.2.4.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56页 |
4.1 仫佬族学生身体形态状况分析 | 第21-35页 |
4.1.1 身体形态发育的年龄特征 | 第22-29页 |
4.1.1.1 身高 | 第22页 |
4.1.1.2 体重 | 第22-23页 |
4.1.1.3 胸围 | 第23-24页 |
4.1.1.4 体脂百分比 | 第24-25页 |
4.1.1.5 BMI体重指数 | 第25-26页 |
4.1.1.6 维尔维克指数 | 第26页 |
4.1.1.7 身高胸围指数 | 第26-29页 |
4.1.2 身体形态发育的性别特征 | 第29-32页 |
4.1.2.1 身高 | 第29页 |
4.1.2.2 体重 | 第29-30页 |
4.1.2.3 胸围 | 第30页 |
4.1.2.4 体脂百分比 | 第30-31页 |
4.1.2.5 BMI指数分析 | 第31页 |
4.1.2.6 维尔维克指数 | 第31-32页 |
4.1.2.7 身高胸围指数 | 第32页 |
4.1.3 身体形态发育的民族特征 | 第32-35页 |
4.1.3.1 身体形态测量指标分析 | 第34页 |
4.1.3.2 身体形态派生指标分析 | 第34-35页 |
4.2 仫佬族学生身体机能状况分析 | 第35-42页 |
4.2.1 身体机能发育的年龄特征 | 第35-38页 |
4.2.1.1 肺活量 | 第35-36页 |
4.2.1.2 肺活量体重指数 | 第36-37页 |
4.2.1.3 肺活量胸围指数 | 第37-38页 |
4.2.2 身体机能发育的性别特征 | 第38-40页 |
4.2.2.1 肺活量 | 第38-39页 |
4.2.2.2 肺活量体重指数 | 第39页 |
4.2.2.3 肺活量胸围指数 | 第39-40页 |
4.2.3 身体机能发育的民族特征 | 第40-42页 |
4.2.3.1 身体机能测量指标分析 | 第41页 |
4.2.3.2 身体机能派生指标分析 | 第41-42页 |
4.3 仫佬族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分析 | 第42-53页 |
4.3.1 身体素质发育的年龄特征 | 第42-47页 |
4.3.1.1 坐位体前屈 | 第42-43页 |
4.3.1.2 握力 | 第43-44页 |
4.3.1.3 立定跳远 | 第44页 |
4.3.1.4 渐进性有氧耐力跑 | 第44-45页 |
4.3.1.5 50m跑 | 第45-47页 |
4.3.1.6 握力体重指数 | 第47页 |
4.3.2 身体机能发育的性别特征 | 第47-51页 |
4.3.2.1 坐位体前屈 | 第47-48页 |
4.3.2.2 握力测量 | 第48页 |
4.3.2.3 立定跳远 | 第48-49页 |
4.3.2.4 渐进性有氧耐力跑 | 第49页 |
4.3.2.5 50m跑 | 第49-50页 |
4.3.2.6 握力体重指数 | 第50-51页 |
4.3.3 身体素质发育的民族特征 | 第51-53页 |
4.3.3.1 身体素质测量指标分析 | 第52-53页 |
4.3.3.2 身体素质派生指标分析 | 第53页 |
4.4 仫佬族学生视力检查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4.1 仫佬族学生视力不良程度分析 | 第54-55页 |
4.4.2 仫佬族学生视力不良增长情况分析 | 第55页 |
4.4.3 仫佬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性别比较 | 第55-56页 |
4.4.4 仫佬族学生与汉族、壮族乡村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比较 | 第5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6-59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建议 | 第57-59页 |
5.2.1 注重体育锻炼,改善学生膳食结构 | 第57页 |
5.2.2 拓展体育课形式,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 第57页 |
5.2.3 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体质发展 | 第57-58页 |
5.2.4 加强体质测试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 | 第58页 |
5.2.5 充分发挥学校卫生工作,积极矫治和防止近视深度发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