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 刺糖多孢菌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2 多杀菌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2.1 多杀菌素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2.2 多杀菌素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2.3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5页 |
3 利用刺糖多孢菌提高多杀菌素产量的策略 | 第15-18页 |
3.1 提高生物合成途径通量 | 第15-16页 |
3.2 增加前体供给 | 第16-17页 |
3.3 减少副产物的形成 | 第17-18页 |
4 spnG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4.1 spnG基因简介 | 第18-19页 |
4.2 构建spnG基因多拷贝工程菌 | 第19-20页 |
5 spnK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5.1 spnK基因简介 | 第20页 |
5.2 构建spnK基因多拷贝工程菌 | 第20-22页 |
6 链霉菌 | 第22页 |
7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8页 |
1. 材料 | 第24-2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1.2 培养基 | 第24-25页 |
1.3 工具酶 | 第25页 |
1.4 PCR引物及扩增产物产物的测序 | 第25页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1.6 抗生素及其使用时候的浓度 | 第26页 |
1.7 试剂盒 | 第26-27页 |
1.8 常用的溶液和缓冲液 | 第27-2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9-38页 |
2.1 菌种的培养及保藏 | 第29页 |
2.2 S.spinosa SP0608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2.3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30-31页 |
2.4 PCR扩增 | 第31-33页 |
2.5 DNA的连接 | 第33页 |
2.6 大肠杆菌热转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3-34页 |
2.7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4页 |
2.8 重组子的酶切鉴定 | 第34页 |
2.9 spnG基因和spnK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超量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2.10 IPTG诱导大肠杆菌中重组基因的过量表达 | 第35页 |
2.11 胶内酶解法制备蛋白质谱样品 | 第35-36页 |
2.12 spnG基因链霉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页 |
2.13 大肠杆菌与放线菌之间的属间接合转移 | 第36-37页 |
2.14 发酵培养 | 第37页 |
2.15 放线紫红素产量的测定 | 第37页 |
2.16 链霉菌细胞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50页 |
1 刺糖多孢菌spnG基因和spnK基因的克隆 | 第38-39页 |
2 SpnG和SpnK蛋白质谱分析 | 第39页 |
3 spnG基因和spnK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9-43页 |
3.1 spnG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9-42页 |
3.2 spnK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2-43页 |
4 spnG基因和spnK基因在链霉菌中的表达 | 第43-45页 |
4.1 利用pMF载体表达spnG基因 | 第43页 |
4.2 利用pMF载体表达spnK基因 | 第43-45页 |
5 spnG基因在天蓝色链霉菌和变铅青链霉菌中的表达 | 第45-46页 |
6 spnG基因的表达对天蓝色链霉菌和变铅青链霉菌生长和抗生素合成的影响 | 第46-5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52-53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2页 |
2 今后工作设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缩略词表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课题受资助的基金项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