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 第10-15页 |
1.1.1 煤炭资源 | 第10-13页 |
1.1.2 褐煤储量及分布 | 第13-15页 |
1.2 褐煤提质技术 | 第15-19页 |
1.2.1 褐煤提质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1.2.2 国外典型的褐煤提质技术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典型的褐煤提质技术 | 第17-18页 |
1.2.4 褐煤干燥提质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1.3.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9页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1.3.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褐煤提质工艺实验 | 第21-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1 提质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干燥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褐煤的提质实验 | 第22-29页 |
2.2.1 振动流化床提质实验 | 第22-27页 |
2.2.2 微波提质实验 | 第27-29页 |
2.3 分析检测 | 第29-34页 |
2.3.1 煤的理化指标分析 | 第29-30页 |
2.3.2 煤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30-34页 |
第3章 提质和干燥对褐煤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4-62页 |
3.1 提质工艺对褐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4-52页 |
3.1.1 提质工艺对褐煤理化指标的分析 | 第34-35页 |
3.1.2 提质前后煤表面形貌变化分析 | 第35-38页 |
3.1.3 提质工艺对煤孔径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3.1.4 提质前后煤氧复合的热重分析 | 第39-43页 |
3.1.5 提质前后煤的氧化热解过程的化学动力分析 | 第43-46页 |
3.1.6 提质前后煤中官能团变化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9页 |
3.1.7 提质前后煤表面碳元素价态变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9-51页 |
3.1.8 小结 | 第51-52页 |
3.2 干燥温度对褐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2-62页 |
3.2.1 干燥温度对褐煤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2 干燥前后煤表面形貌变化分析 | 第53-54页 |
3.2.3 干燥工艺对煤孔径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3.2.4 干燥前后煤氧复合的热重分析 | 第55-58页 |
3.2.5 干燥前后煤的氧化热解过程的化学动力学分析 | 第58-59页 |
3.2.6 干燥前后煤中官能团变化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3.2.7 干燥前后煤表面碳元素价态变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0-61页 |
3.2.8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