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对制动系统振动摩擦现象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 制动器热-结构耦合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摩擦制动系统的发展及分类 | 第15-18页 |
1.4.1 盘式制动的发展 | 第15-16页 |
1.4.2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和分类 | 第16-18页 |
1.5 制动摩擦热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制动系统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第21-33页 |
2.1 常见的结合部摩擦模型 | 第21-24页 |
2.1.1 准静态摩擦模型(Stribeck模型) | 第21-22页 |
2.1.2 动态摩擦模型(LuGre模型) | 第22-23页 |
2.1.3 滞后摩擦模型(B-W模型) | 第23-24页 |
2.2 振动摩擦产生的机理 | 第24-27页 |
2.3 热-结构耦合制动过程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3.1 接触分析理论 | 第27-28页 |
2.3.2 摩擦生热理论 | 第28-29页 |
2.3.3 热传导理论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制动系统振动摩擦的数值仿真 | 第33-43页 |
3.1 制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 第33-34页 |
3.2 不同参数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41页 |
3.2.1 制动初速度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2 制动压力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系统阻尼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4 系统刚度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制动系统热-结构耦合仿真 | 第43-73页 |
4.1 制动系统参数计算 | 第43-48页 |
4.1.1 制动器基本物理参数选取 | 第43-44页 |
4.1.2 制动减速度计算 | 第44-45页 |
4.1.3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 第45-46页 |
4.1.4 摩擦面热传导系数及热流分配系数 | 第46-47页 |
4.1.5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 制动器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4.2.1 模型简化 | 第48-49页 |
4.2.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假设 | 第49页 |
4.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3 制动系统温度场分析 | 第50-56页 |
4.3.1 制动盘温度分布趋势 | 第50-52页 |
4.3.2 摩擦片的温度分布趋势 | 第52-53页 |
4.3.3 制动盘沿径向的温度分布 | 第53-55页 |
4.3.4 制动盘沿轴向的温度分布 | 第55-56页 |
4.3.5 制动盘沿周向的温度分布 | 第56页 |
4.4 制动系统应力场分析 | 第56-61页 |
4.4.1 不考虑温度影响的应力场分析 | 第57页 |
4.4.2 考虑温度影响的应力分析 | 第57-61页 |
4.5 制动系统在温度场作用下的振动情况分析 | 第61-71页 |
4.5.1 制动盘的热变形 | 第61-65页 |
4.5.2 制动盘和摩擦片厚度的变化 | 第65-68页 |
4.5.3 制动盘和摩擦片速度分析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制动盘动态特性分析与模态试验 | 第73-87页 |
5.1 制动盘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73-78页 |
5.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3页 |
5.1.2 确定网格尺寸 | 第73-74页 |
5.1.3 自由模态下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 第74-76页 |
5.1.4 考虑旋转预应力的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 第76-78页 |
5.2 制动盘模态试验 | 第78-81页 |
5.2.1 试验设备 | 第78页 |
5.2.2 测点分布 | 第78-80页 |
5.2.3 支撑方式选择 | 第80页 |
5.2.4 试验原理图 | 第80-81页 |
5.3 试验结果 | 第81-84页 |
5.3.1 相干函数 | 第81-82页 |
5.3.2 模态分析 | 第82-84页 |
5.4 对比分析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总结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录: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情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