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科学技术管理论文

知识联盟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理论背景第12-13页
        1.1.2 实践背景第13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2.1 分析知识联盟成员协同行为的构成要素第14页
        1.2.2 揭示知识联盟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间关系第14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3 研究思路第17页
    1.5 本文创新点第17-18页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8-28页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第18-19页
    2.2 关于知识联盟的研究第19-21页
        2.2.1 知识联盟的概念第19-20页
        2.2.2 知识联盟的特征第20-21页
        2.2.3 知识联盟类型及联盟成员第21页
    2.3 关于协同行为的研究第21-25页
        2.3.1 协同行为的内涵第22-23页
        2.3.2 协同行为的类别第23-25页
        2.3.3 协同行为的构成要素第25页
    2.4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的总结第25-26页
        2.4.1 主要贡献第25-26页
        2.4.2 不足之处第26页
        2.4.3 已有研究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启示第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28-34页
    3.1 资源观理论第28-29页
        3.1.1 资源观理论的内涵第28页
        3.1.2 资源观理论的特征第28-29页
    3.2 核心能力理论第29-30页
        3.2.1 核心能力理论的内涵第29页
        3.2.2 核心能力理论的特征第29-30页
    3.3 扎根理论第30-33页
        3.3.1 扎根理论的定义及特点第30-31页
        3.3.2 扎根理论的内容及研究过程第31-32页
        3.3.3 扎根理论的效度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知识联盟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理论框架的构建第34-48页
    4.1 研究设计第34-35页
        4.1.1 研究方法第34-35页
        4.1.2 数据收集第35页
        4.1.3 理论抽样第35页
    4.2 数据分析第35-39页
        4.2.1 开放性编码第35-36页
        4.2.2 主轴编码第36-39页
        4.2.3 选择性编码第39页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第39页
    4.3 知识联盟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理论框架的形成第39-46页
        4.3.1 知识联盟成员协同行为的构成要素第39-45页
        4.3.2 知识联盟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理论框架第45-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5章 知识联盟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第48-72页
    5.1 研究设计第48-54页
        5.1.1 研究假设第48-49页
        5.1.2 统计方法与分析思路第49-50页
        5.1.3 问卷设计第50-51页
        5.1.4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第51-54页
    5.2 变量的测度第54-55页
        5.2.1 外生变量的测度第54-55页
        5.2.2 内生变量的测度第55页
    5.3 数据的预处理第55-61页
        5.3.1 描述性统计第56-57页
        5.3.2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57-61页
    5.4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第61-71页
        5.4.1 因子分析第61-63页
        5.4.2 路径分析模型建立及假设检验第63-68页
        5.4.3 路径图的修正与评价第68-69页
        5.4.4 研究结果与对策建议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72页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72-73页
    6.3 本文研究的局限第73页
    6.4 进一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致谢第82-84页
附录A 调查问卷第84-86页
附录B 调研单位名录(部分)第86-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8-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网络言论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供应中断下考虑风险态度的四级设施选址—库存模型与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