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历元解算的实时变形监测技术研究与算法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GPS差分技术用于变形监测 | 第14-15页 |
1.3 GPS差分技术在变形监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项目背景 | 第17-20页 |
1.4.1 抚顺西露天矿概况 | 第17页 |
1.4.2 基于CORS的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流程 | 第17-19页 |
1.4.3 项目需求与高精度实时算法建立 | 第19-20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GPS单历元解算变形信息相关理论 | 第21-39页 |
2.1 GPS数据文件 | 第21-24页 |
2.1.1 Rinex文件 | 第21-23页 |
2.1.2 SP3文件 | 第23-24页 |
2.2 GPS静态基线处理 | 第24-25页 |
2.2.1 数据预处理 | 第24-25页 |
2.2.2 静态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3 时间系统 | 第25-27页 |
2.3.1 恒星时 | 第26页 |
2.3.2 平太阳时 | 第26页 |
2.3.3 世界时UT | 第26页 |
2.3.4 原子时 | 第26-27页 |
2.3.5 GPS时 | 第27页 |
2.4 变形监测的误差分析 | 第27-30页 |
2.4.1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 第28页 |
2.4.2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 第28-29页 |
2.4.3 与接收机相关的误差 | 第29-30页 |
2.5 GPS伪距观测方程 | 第30-31页 |
2.6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 第31-36页 |
2.6.1 GPS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 第31-33页 |
2.6.2 载波相位单差观测方程 | 第33-35页 |
2.6.3 载波相位双差观测方程 | 第35-36页 |
2.6.4 载波相位双差观测方程线性化 | 第36页 |
2.7 本章小结与结论 | 第36-39页 |
第3章 GPS单历元解算变形信息相关算法 | 第39-53页 |
3.1 时间转换 | 第39-40页 |
3.1.1 相关时间概念 | 第39-40页 |
3.1.2 世界协调时到GPS时间转换 | 第40页 |
3.2 利用广播星历解算卫星瞬时位置 | 第40-43页 |
3.3 利用精密星历解算卫星瞬时位置 | 第43-45页 |
3.4 利用经验公式解算接收机钟差 | 第45-47页 |
3.5 单点定位法获取接收机钟差 | 第47-48页 |
3.6 双差整周模糊度算法 | 第48-49页 |
3.7 电离层延迟算法 | 第49-51页 |
3.7.1 双频改正法 | 第49-50页 |
3.7.2 模型法 | 第50-51页 |
3.7.3 差分改正法 | 第51页 |
3.8 本章小结和结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基于单历元解算的变形监测模型 | 第53-63页 |
4.1 基本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4.2 高精度起算数据 | 第56-60页 |
4.2.1 高精度GPS变形监测的特点 | 第56-57页 |
4.2.2 模型对于高精度起算数据的要求 | 第57-58页 |
4.2.3 高精度计算数据分析案例 | 第58-60页 |
4.3 模型误差的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4.4 模型的特点 | 第61页 |
4.5 本章小结和结论 | 第61-63页 |
第5章 基于单历元计算的实时变形监测算法实现 | 第63-91页 |
5.1. 软件特点 | 第64-67页 |
5.1.1 实时性与快速性 | 第64页 |
5.1.2 容错能力 | 第64-67页 |
5.1.3 适用条件 | 第67页 |
5.2 功能设计 | 第67-68页 |
5.2.1 数据获取 | 第67页 |
5.2.2 卫星坐标获取 | 第67页 |
5.2.3 误差改正 | 第67页 |
5.2.4 单历元解算监测站变形信息 | 第67-68页 |
5.2.5 结果输出 | 第68页 |
5.3 系统的数据流程 | 第68-70页 |
5.4 功能实现 | 第70-81页 |
5.4.1 数据获取功能 | 第70-73页 |
5.4.2 卫星坐标计算功能 | 第73-76页 |
5.4.3 误差改正功能 | 第76-79页 |
5.4.4 单历元解算变形信息功能 | 第79-80页 |
5.4.5 结果输出功能 | 第80-81页 |
5.5 简单实验数据 | 第81-89页 |
5.5.1 数据采集 | 第81页 |
5.5.2 数据处理 | 第81-88页 |
5.5.3 实验结论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和结论 | 第89-9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学研究经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