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视角下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3.1 房地产信用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2 生命周期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3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2 信用风险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37页 |
2.1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1.1 信用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 第23-24页 |
2.1.2 房地产信用风险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房地产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25-30页 |
2.2.1 房地产行业现状 | 第25-27页 |
2.2.2 房地产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2.3 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理论 | 第30-34页 |
2.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30-31页 |
2.3.2 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理论 | 第31-34页 |
2.4 各生命周期房地产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34-37页 |
2.4.1 初创期企业的信用风险分析 | 第34页 |
2.4.2 成长期企业的信用风险分析 | 第34-35页 |
2.4.3 成熟期企业的信用风险分析 | 第35页 |
2.4.4 衰退期企业的信用风险分析 | 第35-37页 |
3 信用风险模型的设计和生命周期的量化界定 | 第37-47页 |
3.1 模型的选择与完善 | 第37-39页 |
3.1.1 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 第37-38页 |
3.1.2 logistic模型的原理与完善 | 第38-39页 |
3.2 样本的确定 | 第39-41页 |
3.3 指标的选取 | 第41-44页 |
3.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1页 |
3.3.2 指标的选择 | 第41-44页 |
3.3.3 指标的筛选 | 第44页 |
3.4 房地产企业生命周期的量化界定 | 第44-47页 |
4 企业生命周期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47-63页 |
4.1 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47页 |
4.1.2 因子分析的过程及结果 | 第47-53页 |
4.2 logistic模型的建立 | 第53-57页 |
4.2.1 面板数据的定义 | 第53-54页 |
4.2.2 模型的比较优势 | 第54-56页 |
4.2.3 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4.3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和正确性检验 | 第57-58页 |
4.3.1 logistic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第57页 |
4.3.2 logistic模型的正确性检验 | 第57-58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4.4.1 房地产信用风险的总体分析 | 第58-59页 |
4.4.2 房地产信用风险在各生命周期的分析 | 第59-63页 |
5 房地产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 第63-69页 |
5.1 房地产企业层面 | 第63-65页 |
5.2 商业银行层面 | 第65-67页 |
5.3 政府层面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79-81页 |
附件一:宏观经济指标 | 第81页 |
附件二:公司上市时间 | 第81-82页 |
附件三:企业规模和SUM值 | 第82-86页 |
附件四:因子分析结果 | 第86-88页 |
附件五:因子旋转矩阵 | 第88-89页 |
附件六:logit回归分析结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