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关于协同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协同学理论 | 第15-19页 |
2.1 协同的概念 | 第15页 |
2.2 协同学理论 | 第15-19页 |
2.2.1 协同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16页 |
2.2.2 协同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系统分析 | 第19-35页 |
3.1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9-21页 |
3.1.1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学理论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3.1.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学理论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内涵 | 第21-23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原则 | 第23-24页 |
3.3.1 方向性原则 | 第23页 |
3.3.2 系统性原则 | 第23-24页 |
3.3.3 开放性原则 | 第24页 |
3.3.4 制度性原则 | 第24页 |
3.4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主要内容 | 第24-35页 |
3.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内部协同 | 第25-32页 |
3.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外部协同 | 第32-35页 |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协同现状分析 | 第35-42页 |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协同取得的成果 | 第35页 |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35-42页 |
4.2.1 教育主体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4.2.2 教育目标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4.2.3 教育内容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4.2.4 教育途径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4.2.5 教育管理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4.2.6 教育环境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5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协同效应的路径 | 第42-49页 |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协同的理念和目标 | 第42-43页 |
5.1.1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理念 | 第42页 |
5.1.2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目标 | 第42-43页 |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协同的路径 | 第43-47页 |
5.2.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协同 | 第43-44页 |
5.2.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内容 | 第44-45页 |
5.2.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途径 | 第45-46页 |
5.2.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协同 | 第46-47页 |
5.3 营造良好的协同教育环境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