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基于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经济损失补偿量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生产供水价值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1 供水价值研究进展第11页
        1.2.2 研究不足和现存问题第11-12页
    1.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1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2 研究不足和现存问题第13页
    1.4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第13-14页
        1.4.1 生态补偿国外研究进展第13-14页
        1.4.2 生态补偿国内研究进展第14页
        1.4.3 研究不足与现存问题第14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7页
        1.5.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5.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2 研究区域第17-26页
    2.1 自然地理范围第17页
    2.2 流域自然气候状况第17-20页
    2.3 渭河干流关中段水资源特点及水资源量第20-21页
        2.3.1 渭河干流关中段水资源特点第20页
        2.3.2 渭河干流关中段水资源量第20-21页
    2.4 渭河干流关中段社会经济状况第21-24页
        2.4.1 社会状况第21-22页
        2.4.2 经济发展状况第22-24页
    2.5 渭河干流关中段的供用水分析第24-26页
3 生产用水部门重要性分析第26-29页
    3.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2 渭河干流关中段各市生产用水部门的重要性分析第27-28页
        3.2.1 生产用水部门权重打分第27页
        3.2.2 生产用水部门重要性第27-28页
    3.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4 工、农业生产用水效益第29-44页
    4.1 计算方法第29-31页
        4.1.1 工、农业用水效益分摊系数第29-30页
        4.1.2 工、农业用水效益和单方水效益第30-31页
    4.2 渭河干流关中段工、农业用水效益分摊系数第31-37页
        4.2.1 工业用水效益分摊系数第31-32页
        4.2.2 农业用水效益分摊系数第32-35页
        4.2.3 工、农业用水效益分摊系数变化原因分析第35-37页
    4.3 工、农业用水效益及单方水效益第37-41页
        4.3.1 工业用水效益及单方水效益第37-39页
        4.3.2 农业用水效益及单方农业水效益第39-41页
    4.4 结果合理性分析第41-42页
        4.4.1 渭河干流关中段各市工、农业单方水效益差异合理性分析第41-42页
        4.4.2 渭河干流关中段单方用水效益合理性分析第42页
    4.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5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经济损失量第44-58页
    5.1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经济损失量研究方法第44-47页
        5.1.1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缺水量计算方法第44页
        5.1.2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经济损失量计算方法第44-46页
        5.1.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经济损失量第46-47页
    5.2 案例分析第47-56页
        5.2.1 渭河干流关中段各断面河道生态基流盈缺量分析第47-50页
        5.2.2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缺水量计算第50-52页
        5.2.3 各部门经济损失量计算第52-53页
        5.2.4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经济损失量第53-55页
        5.2.5 不同河道生态基流保障值的经济损失量分析第55页
        5.2.6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经济损失量年际变化第55-56页
        5.2.7 不同来水频率下的经济损失量第56页
    5.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经济损失补偿量分析第56-57页
    5.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6 基于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量第58-71页
    6.1 宝鸡峡塬上灌区和渭河宝鸡段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第58-59页
        6.1.1 灌区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第58页
        6.1.2 渭河干流宝鸡段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第58页
        6.1.3 渭河宝鸡段和灌区两者问题关系分析第58-59页
        6.1.4 解决方案提出第59页
    6.2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量研究方法第59-60页
        6.2.1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缺水量第59页
        6.2.2 作物需水系数计算第59页
        6.2.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量第59-60页
    6.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生态补偿量计算结果第60-69页
        6.3.1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缺水量第60-62页
        6.3.2 冬小麦作物需水系数第62页
        6.3.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量第62-64页
        6.3.4 宝鸡峡塬上灌区农业缺水量分析第64-66页
        6.3.5 作物需水系数分析第66页
        6.3.6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量分析第66-69页
        6.3.7 单方水生态补偿量的合理性分析第69页
    6.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7 结论和建议第71-73页
    7.1 结论第71-72页
    7.2 建议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技术集成的数字水网研究与主题化服务
下一篇:基于MIKE模型的西安市曲江新区城市内涝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