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电动汽车驱动与能量回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1-14页 |
2 电动汽车的驱动与能量回收方法 | 第14-28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4-17页 |
2.1.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4-15页 |
2.1.2 坐标变换 | 第15-16页 |
2.1.3 dq转子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6-17页 |
2.2 PMSM的转矩控制 | 第17-19页 |
2.2.1 转矩控制原理 | 第17-18页 |
2.2.2 转矩控制的FOC控制系统 | 第18-19页 |
2.3 电动汽车的控制方法 | 第19-26页 |
2.3.1 驱动控制方法 | 第20-25页 |
2.3.2 能量回收控制方法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3 电动汽车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28-42页 |
3.1 硬件电路的整体设计 | 第28页 |
3.2 伺服系统功率电路设计 | 第28-32页 |
3.2.1 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 第29-30页 |
3.2.2 逆变电路的设计 | 第30-32页 |
3.3 IRMCK201和STM32通讯接口设计 | 第32页 |
3.4 辅助电路设计 | 第32-35页 |
3.4.1 速度、位置检测电路设计 | 第32-34页 |
3.4.2 电流检测电路 | 第34-35页 |
3.4.3 保护电路设计 | 第35页 |
3.4.4 脚踏板电路设计 | 第35页 |
3.5 基于压电薄膜的角度传感器及相关电路设计 | 第35-40页 |
3.5.1 倾角传感器的坡度大小检测原理 | 第36-39页 |
3.5.2 倾角传感器的上、下坡检测研究 | 第39-40页 |
3.6 系统电源设计 | 第40-41页 |
3.7 小结 | 第41-42页 |
4 软件设计 | 第42-58页 |
4.1 IRMCK201与STM32通讯及系统相关子程序设计 | 第42-48页 |
4.1.1 STM32与IRMCK201的通讯程序设计 | 第42-43页 |
4.1.2 系统运行状态判断及模式选择的模块程序设计 | 第43-44页 |
4.1.3 各驱动模式下的优化力矩选择程序 | 第44-45页 |
4.1.4 ADC采集程序 | 第45-47页 |
4.1.5 DAC采集程序 | 第47页 |
4.1.6 制动控制程序 | 第47-48页 |
4.2 IRMCK201初始化 | 第48-55页 |
4.2.1 电机初始角参数的确定 | 第48页 |
4.2.2 IRMCK201寄存器初始化 | 第48-55页 |
4.3 系统主程序设计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8页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70页 |
5.1 倾角传感器的测试与标定 | 第59-61页 |
5.2 死区时间测试实验 | 第61-62页 |
5.3 实验平台的硬件电路性能测试 | 第62-64页 |
5.4 驱动控制实验 | 第64-67页 |
5.4.1 模拟上坡驱动实验 | 第64-65页 |
5.4.3 模拟下坡驱动实验 | 第65-66页 |
5.4.4 模拟路段上的驱动实验 | 第66-67页 |
5.5 能量回收控制实验 | 第67-68页 |
5.6 小结 | 第68-70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