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光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概述 | 第10-21页 |
1.2.1 光催化在有机合成中应用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光催化有机反应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2.2.1 可见光催化的创新应用及理论研究 | 第11-15页 |
1.2.2.2 新型光催化剂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 第15-17页 |
1.2.2.3 可见光催化结合其他催化模式的创新应用研究 | 第17-21页 |
1.3 半导体光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概述 | 第21-34页 |
1.3.1 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1.3.2 半导体光催化有机合成的研究概述 | 第22-27页 |
1.3.3 铋基材料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 第27-34页 |
1.3.3.1 铋基材料光催化有机合成的研究 | 第27-33页 |
1.3.3.2 提高铋基材料光催化活性的方法 | 第33页 |
1.3.3.3 BiVO_4和Bi_2WO_6的简介 | 第33-34页 |
1.4 3,3',5,5'-四甲基联苯二酚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 第34-35页 |
1.4.1 TMBP简介及其应用 | 第34-35页 |
1.4.2 TMBP的合成方法 | 第35页 |
1.5 亚胺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 第35-36页 |
1.6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片状Pt/BiVO_4的可控合成及光催化二取代基苯酚发生氧化偶联反应的性能研究 | 第38-58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38-43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40-43页 |
2.2.3.1 片状BiVO_4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3.2 光还原法制备Pt/BiVO_4 | 第41页 |
2.2.3.3 球状Pt/SiO_2的制备 | 第41页 |
2.2.3.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1-42页 |
2.2.3.5 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42页 |
2.2.3.6 光催化反应的底物扩展研究 | 第42页 |
2.2.3.7 光催化反应产物的提纯 | 第42页 |
2.2.3.8 实验样品的表征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5页 |
2.3.1 BiVO_4和Pt/BiVO_4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44-48页 |
2.3.2 SiO_2和Pt/SiO_2的形貌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2.3.3 光催化剂的优选和Pt/BiVO_4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9-50页 |
2.3.4 光催化2,6-二甲基苯酚制备TMBP的催化机理研究 | 第50-53页 |
2.3.5 光催化二取代基苯酚偶联反应的底物扩展研究 | 第53-54页 |
2.3.6 光催化二取代基苯酚偶联反应产物的表征 | 第54-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含氧空位的Bi_2WO_6纳米片的可控合成及光催化二级胺制备亚胺的性能研究 | 第58-74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59-62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3.2.2 实验药品 | 第59-60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60-62页 |
3.2.3.1 Bi_2WO_6纳米片的可控合成 | 第60-61页 |
3.2.3.2 Bi_2WO_6纳米片氧空位浓度的调控 | 第61页 |
3.2.3.3 BiOCl纳米片的制备 | 第61页 |
3.2.3.4 Bi_2WO_6纳米片光催化胺制备亚胺的性能研究 | 第61页 |
3.2.3.5 Bi_2WO_6纳米片光催化胺制备亚胺的机理研究 | 第61-62页 |
3.2.3.6 实验样品的表征 | 第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3页 |
3.3.1 含有不同浓度氧空位Bi_2WO_6纳米片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62-69页 |
3.3.2 BiOCl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69页 |
3.3.3 含不同浓度氧空位的Bi_2WO_6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69-71页 |
3.3.4 光催化N-苄基叔丁胺制备亚胺的催化机理研究 | 第71-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