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2-2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2-26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28-34页 |
1.2.1 双向开放 | 第28-30页 |
1.2.2 边境地区 | 第30-32页 |
1.2.3 空间效应 | 第32-34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4-3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第二章 边境双向开放空间效应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38-70页 |
2.1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理论 | 第38-47页 |
2.1.1 古典区位理论 | 第39-42页 |
2.1.2 集聚经济理论 | 第42-44页 |
2.1.3 其他相关理论 | 第44-47页 |
2.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运用 | 第47-57页 |
2.2.1 空间集聚模型发展 | 第48-52页 |
2.2.2 地区福利模型发展 | 第52-53页 |
2.2.3 空间效应检验分析 | 第53-57页 |
2.3 边境区位理论与运用 | 第57-63页 |
2.3.1 古典区位理论中的边境 | 第57-58页 |
2.3.2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边境 | 第58-59页 |
2.3.3 跨国次区域合作中的边境 | 第59-60页 |
2.3.4 边境地区的空间效应研究 | 第60-63页 |
2.4 边境双向开放的空间效应机制 | 第63-68页 |
2.4.1 集聚力与分散力 | 第63-65页 |
2.4.2 空间效应实现路径 | 第65-68页 |
2.5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三章 双向开放与中国边境经济空间特征 | 第70-98页 |
3.1 双向开放与路径模式 | 第70-79页 |
3.1.1 开放的维度与尺度 | 第70-73页 |
3.1.2 开放的测度 | 第73-77页 |
3.1.3 开放的路径模式 | 第77-79页 |
3.2 中国双向开放的历史演进特征 | 第79-83页 |
3.2.1 改革开放前的“三化”不足期(1949-1978) | 第79-80页 |
3.2.2 改革开放初的沿海国际化先行期(1978-1990) | 第80-81页 |
3.2.3 改革开放中的区际化主导期(1991-2000) | 第81-82页 |
3.2.4 改革开放中的国际化改革期(2001-2012) | 第82-83页 |
3.2.5 新时期的“三化”协调深化期(2013-至今) | 第83页 |
3.3 边境地区的双向开放与空间效应特征 | 第83-97页 |
3.3.1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 | 第83-86页 |
3.3.2 双向开放的时空特征 | 第86-93页 |
3.3.3 与本研究相关的空间效应特征 | 第93-97页 |
3.4 小结 | 第97-98页 |
第四章 双向开放对边境地区空间效应的理论模型 | 第98-123页 |
4.1 两国三区域B-C模型的构建 | 第98-106页 |
4.1.1 模型假设与结构 | 第98-104页 |
4.1.2 均衡状态 | 第104-106页 |
4.2 对称开放与空间效应 | 第106-110页 |
4.2.1 短期工资与福利 | 第107-109页 |
4.2.2 长期的空间结构 | 第109-110页 |
4.3 非对称国际开放与边境空间效应 | 第110-116页 |
4.3.1 对实际工资水平影响 | 第111-112页 |
4.3.2 对地区工资差异影响 | 第112-114页 |
4.3.3 对边境产业集聚影响 | 第114-116页 |
4.4 区际开放与边境空间效应 | 第116-121页 |
4.4.1 对实际工资水平影响 | 第116-118页 |
4.4.2 对地区工资差异影响 | 第118-119页 |
4.4.3 对边境产业集聚影响 | 第119-121页 |
4.5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边境双向开放的空间效应检验Ⅰ: 对制造业集聚影响 | 第123-144页 |
5.1 再论双向开放对产业集聚的作用途径 | 第123-126页 |
5.1.1 技术溢出效应 | 第123-124页 |
5.1.2 贸易成本效应 | 第124-125页 |
5.1.3 本地市场效应 | 第125-126页 |
5.2 案例区的对外开放与产业集聚演化特征 | 第126-133页 |
5.2.1 海外市场规模 | 第126-128页 |
5.2.2 国际贸易自由度 | 第128-129页 |
5.2.3 制造业集聚程度 | 第129-133页 |
5.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133-142页 |
5.3.1 模型构建 | 第133-134页 |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34-136页 |
5.3.3 实证分析 | 第136-142页 |
5.4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六章 边境双向开放的空间效应检验Ⅱ: 对劳动力工资影响 | 第144-163页 |
6.1 再论双向开放对工资影响的作用途径 | 第144-147页 |
6.1.1 新古典贸易理论——价格与需求推动型 | 第144-145页 |
6.1.2 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偏好型 | 第145页 |
6.1.3 新经济地理学——贸易成本驱动型 | 第145-147页 |
6.2 案例区工资增长的演化特征 | 第147-149页 |
6.2.1 基于沿海边境两区的纵向对比 | 第147-148页 |
6.2.2 基于地区水平的空间横向演化 | 第148-149页 |
6.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149-161页 |
6.3.1 模型构建 | 第149-151页 |
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51页 |
6.3.3 实证分析 | 第151-161页 |
6.4 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 第163-17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3-168页 |
7.2 政策启示 | 第168-172页 |
7.3 研究创新与展望 | 第172-176页 |
7.3.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2-174页 |
7.3.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94页 |
附件A 区内开放的空间效应 | 第194-196页 |
附件B 边境省区的快递业务量 | 第196-197页 |
附件C 边境各省区的产业结构演化 | 第197-199页 |
附件D 边境地区第三产业的产业集聚水平 | 第199-200页 |
致谢 | 第200-202页 |
附录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