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2.1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 第14页 |
2.2 传统监测方法 | 第14-15页 |
2.3 不良反应信号的检测情况 | 第15-16页 |
2.3.1 频数法 | 第15-16页 |
2.3.2 贝叶斯法 | 第16页 |
2.4 SRS不良反应自发呈报系统 | 第16-18页 |
3.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 | 第18-2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3.3 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4. 研究内容 | 第22-39页 |
4.1 寻找药品不良反应信号 | 第22-25页 |
4.1.1 2010 年5月~2015 年6月经自发呈报系统上报ADR表综合性分析 | 第23-25页 |
4.1.1.1 报告来源和类别 | 第23页 |
4.1.1.2 ADR报告中可疑药品的药理分类 | 第23-24页 |
4.1.1.3 ADR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 第24-25页 |
4.1.1.4 药品—不良反应组合 | 第25页 |
4.2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及主动监测条件的确定 | 第25-32页 |
4.2.1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的调查 | 第25-29页 |
4.2.2 主动监测条件的确定的设定 | 第29-32页 |
4.2.2.1 检查项目与检验数据 | 第29-31页 |
4.2.2.2 文本搜索关键词 | 第31-32页 |
4.3 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软件的设计 | 第32-39页 |
4.3.1 系统整体架构 | 第32页 |
4.3.2 系统实现过程 | 第32-34页 |
4.3.3 系统功能 | 第34-39页 |
5. 结果 | 第39-46页 |
5.1 2016 年1月~2016 年12月经自发呈报系统上报ADR的综合性分析 | 第39-40页 |
5.1.1 报告来源 | 第39页 |
5.1.2 可疑药品的药理分类 | 第39页 |
5.1.3 ADR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 第39-40页 |
5.1.4 药品—不良反应组合 | 第40页 |
5.2 2016 年1月~2016 年12月主动监测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第40-42页 |
5.2.1 报告来源和类别 | 第41页 |
5.2.2 可疑药品的药理分类 | 第41页 |
5.2.3 ADR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 第41-42页 |
5.2.4 药品—不良反应组合 | 第42页 |
5.3 不良反应信号的寻找 | 第42-46页 |
5.3.1 不良反应症状 | 第43页 |
5.3.2 药品-不良反应组合 | 第43-44页 |
5.3.3 主动监测与自发上报共同病例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8页 |
6.1 触发条件的进一步确定 | 第46页 |
6.2 主动监测软件的设计 | 第46页 |
6.3 自发呈报与主动监测的相互补充 | 第46-48页 |
7. 后期目标 | 第48-49页 |
7.1 监测规则多样化 | 第48页 |
7.2 制定主动监测项目的可选性 | 第48页 |
7.3 监测结果显示界面管理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综述 | 第53-60页 |
1. 信息搜索引擎分类原理 | 第54-56页 |
1.1 全文搜索引擎 | 第54页 |
1.2 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 | 第54-55页 |
1.3 元搜索引擎 | 第55-56页 |
1.4 其他搜索引擎 | 第56页 |
2. 信息技术用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信息监测研究 | 第56-58页 |
2.1 国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发展概况 | 第56-57页 |
2.2 国内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发展概况 | 第57-58页 |
2.3 主动监测的探索及尝试 | 第58页 |
3. 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