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绩效提升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现状总结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6 本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1.1 安全绩效 | 第24-25页 |
2.1.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绩效 | 第25-26页 |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6-29页 |
2.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26-27页 |
2.2.2 系统动力学基本结构 | 第27-28页 |
2.2.3 系统动力学在安全领域中应用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9页 |
3.1 安全绩效影响因素的统计与分析 | 第30-31页 |
3.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绩效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7页 |
3.2.1 人的安全素质 | 第31-33页 |
3.2.2 物的安全状态 | 第33-34页 |
3.2.3 环境安全状态 | 第34-35页 |
3.2.4 工艺技术水平 | 第35页 |
3.2.5 管理水平 | 第35-37页 |
3.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绩效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3.3.1 社会安全价值观 | 第37页 |
3.3.2 其他主体 | 第37-38页 |
3.3.3 安全法律法规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SD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绩效模型的构建 | 第39-54页 |
4.1 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及目的 | 第39-40页 |
4.1.1 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 | 第39页 |
4.1.2 模型构建的目的 | 第39-40页 |
4.2 模型构建的主要过程和步骤 | 第40-42页 |
4.2.1 系统动力学构建模型过程概述 | 第40页 |
4.2.2 系统动力学构模的主要步骤 | 第40-42页 |
4.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绩效模型的构建 | 第42-48页 |
4.3.1 模型因果关系图及反馈回路分析 | 第42-45页 |
4.3.2 模型中重要变量的确定 | 第45-46页 |
4.3.3 构建模型 | 第46-48页 |
4.4 模型变量方程的建立 | 第48-53页 |
4.4.1 模型变量方程相关研究假设 | 第48页 |
4.4.2 模型变量方程建立的原则 | 第48页 |
4.4.3 模型变量方程建立的理论依据 | 第48-51页 |
4.4.4 模型变量方程的建立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动力学仿真模拟分析及绩效提升措施 | 第54-67页 |
5.1 仿真软件Vensim PLE | 第54-55页 |
5.2 模型参数估计与验证 | 第55-59页 |
5.2.1 模型参数估计 | 第55-56页 |
5.2.2 模型检验 | 第56-59页 |
5.3 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5.3.1 基本仿真模拟分析 | 第60-61页 |
5.3.2 单因素干预仿真模拟分析 | 第61-64页 |
5.4 基于仿真结果的安全绩效提升措施 | 第64-66页 |
5.4.1 决策者行为合理度方面 | 第64-65页 |
5.4.2 安全法律法规方面 | 第65页 |
5.4.3 安全文化方面 | 第65-66页 |
5.4.4 工程技术手段科技含量方面 | 第66页 |
5.4.5 应急及事故处理方面 | 第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 第72-75页 |
附录B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