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湖泊富营养化 | 第11-13页 |
1.1.1 湖泊富营养的现状 | 第11页 |
1.1.2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3 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 | 第12-13页 |
1.2 细菌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1.3 湖泊的细菌群落结构概述 | 第14-15页 |
1.4 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 第15-19页 |
1.4.1 16S rDNA克隆文库 | 第15-16页 |
1.4.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16-17页 |
1.4.3 T-RFLP | 第17-18页 |
1.4.4 高通量测序 | 第18-19页 |
1.5 东湖概况 | 第19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7 课题的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0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试剂与试剂盒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0页 |
2.2.1 实验分组和样品的采集 | 第22-24页 |
2.2.2 水体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2.2.3 底泥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 第25页 |
2.2.4 样品细菌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25-27页 |
2.2.5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 第27-29页 |
2.2.6 其他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65页 |
3.1 东湖的环境参数 | 第30-33页 |
3.1.1 水体环境参数 | 第30-31页 |
3.1.2 底泥环境参数 | 第31-33页 |
3.1.3 水体和底泥营养盐的关系 | 第33页 |
3.2 测序数据统计 | 第33-35页 |
3.3 共有/独有OTU分析 | 第35-36页 |
3.4 α-多样性分析 | 第36-38页 |
3.4.1 水体的 α-多样性指数 | 第36-37页 |
3.4.2 底泥的 α-多样性指数 | 第37-38页 |
3.5 细菌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38-51页 |
3.5.1 水体细菌门水平的群落结构 | 第38-41页 |
3.5.2 底泥细菌门水平的群落结构 | 第41-45页 |
3.5.3 水体细菌属水平的群落结构 | 第45-48页 |
3.5.4 底泥细菌属水平的群落结构 | 第48-51页 |
3.6 主成分分析 | 第51-56页 |
3.6.1 水体细菌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52-54页 |
3.6.2 底泥细菌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54-56页 |
3.7 组内不同时间样本分类学组成的差异分析 | 第56-62页 |
3.7.1 水体细菌的差异分析 | 第56-59页 |
3.7.2 底泥细菌的差异分析 | 第59-62页 |
3.8 RDA分析 | 第62-65页 |
3.8.1 水体细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3.8.2 底泥细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5页 |
4. 讨论 | 第65-70页 |
4.1 东湖不同富营养化湖区水体和底泥细菌的多样性 | 第65页 |
4.2 东湖不同富营养化湖区水体和底泥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65-68页 |
4.3 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68-70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