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6-19页 |
2.1 相关概念与辨析 | 第16页 |
2.1.1 城市经济效率 | 第16页 |
2.1.2 技术效率 | 第16页 |
2.1.3 规模效率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17页 |
2.2.2 系统论 | 第17-18页 |
2.2.3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现状 | 第19-26页 |
3.1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3.1.1 经济规模 | 第19-20页 |
3.1.2 产业结构 | 第20-22页 |
3.2 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3.3 京津冀地区地区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4 京津冀地区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系统分析 | 第24-26页 |
3.4.1 京津冀地区经济系统的整体性 | 第24页 |
3.4.2 京津冀地区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关系 | 第24页 |
3.4.3 京津冀地区经济系统外界环境分析 | 第24-26页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效率评价 | 第26-39页 |
4.1 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效率静态特征 | 第26-34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4.1.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4.1.3 实证结果分析与说明 | 第30-34页 |
4.2 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效率动态演变 | 第34-39页 |
4.2.1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4.2.2 实证结果分析与说明 | 第34-39页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49页 |
5.1 京津冀地区地区城市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5.1.1 经济因素 | 第39-41页 |
5.1.2 制度因素 | 第41页 |
5.1.3 发展阶段 | 第41-42页 |
5.1.4 基础设施 | 第42页 |
5.2 计算模型与数据处理 | 第42-44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5.2.2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说明 | 第44-49页 |
第6章 提升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效率措施 | 第49-54页 |
6.1 补齐短板,提升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经济效率 | 第49-51页 |
6.1.1 北京市要积极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 第49页 |
6.1.2 天津市要优化投资结构,加速产业转型 | 第49-50页 |
6.1.3 河北省要优化传统产业,优化政策环境 | 第50-51页 |
6.2 协同发展,提升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效率 | 第51-54页 |
6.2.1 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意识 | 第52页 |
6.2.2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协作 | 第52页 |
6.2.3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 第52-53页 |
6.2.4 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实施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