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1 大螟的概况 | 第11-15页 |
| ·大螟的地理分布和寄主植物 | 第11-13页 |
| ·大螟的地理分布 | 第11页 |
| ·大螟的寄主植物 | 第11-12页 |
| ·大螟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近年来大螟的发生情况 | 第13-15页 |
| ·大螟种群上升 | 第13-14页 |
| ·大螟为害的综合管理防治技术 | 第14-15页 |
| 2 大螟药剂防治研究 | 第15-21页 |
| ·大螟的为害特点及药剂的防治作用 | 第15-16页 |
| ·近几年大螟药剂防治存在问题 | 第16页 |
| ·不同类型药剂防治螟虫的研究 | 第16-21页 |
| ·有机磷类杀虫剂 | 第16-17页 |
|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第17-18页 |
|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 第18-19页 |
|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 | 第19页 |
| ·新型水稻杀螟药剂 | 第19-21页 |
| 3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选择性及昆虫生命表 | 第21-23页 |
|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选择性 | 第21-22页 |
| ·昆虫种群生命表 | 第22-23页 |
| ·种群生命表研究 | 第22页 |
| ·应用生命表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昆虫的影响 | 第22-23页 |
| 4 昆虫病原微生物研究 | 第23-24页 |
| ·昆虫病原细菌的利用 | 第23-24页 |
| ·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 | 第24页 |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不同寄主植物对大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研究 | 第27-37页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Y型嗅觉仪观察大螟初孵幼虫选择性 | 第27-28页 |
| ·生命表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数据 | 第29页 |
| ·数据整理分析 | 第29页 |
| ·种群参数计算方法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Y型嗅觉仪分析蚁螟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 | 第29-31页 |
|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大螟对其种群的影响 | 第31-35页 |
| 3 讨论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几类药剂对大螟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价 | 第37-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 ·供试材料 | 第37-38页 |
| ·供试药剂 | 第37-38页 |
| ·供试大螟 | 第38页 |
| ·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 ·杀卵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 ·对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测定 | 第39页 |
| ·对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 第39页 |
| ·大田药剂防效试验 | 第39-40页 |
| ·供试药剂 | 第39页 |
| ·试验点及作物 | 第39-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大螟对几类药剂原药的敏感性 | 第40-42页 |
| ·生产上常用杀虫剂对大螟的毒力 | 第42-43页 |
|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田间大螟的效果 | 第43-44页 |
| 3 讨论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大螟病虫体致病微生物的提取分离 | 第47-55页 |
| 1 昆虫病原体的采集、整理和症状识别 | 第47-48页 |
| ·病死虫体的收集 | 第47页 |
| ·样本的症状识别 | 第47-48页 |
| 2 昆虫病原细菌、真菌的分离 | 第48-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 ·试验内容 | 第48-49页 |
| ·病原细菌的分离 | 第48页 |
| ·病原真菌的分离 | 第48-49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49页 |
| 3 病原微生物毒力测定 | 第49-50页 |
| ·试虫 | 第49页 |
| ·细菌毒力测定 | 第49页 |
| ·真菌毒力测定 | 第49-50页 |
| 4 试验结果 | 第50-52页 |
| ·病虫体发病的症状 | 第50页 |
| ·分离的细菌菌株 | 第50-51页 |
| ·分离的真菌菌株 | 第51页 |
| ·细菌菌株毒力测定 | 第51-52页 |
| ·真菌菌株毒力测定 | 第52页 |
| 5 结论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