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之解读—基于场所理论的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研究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问题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1.2.1 场所理论 | 第13页 |
1.2.2 "门"及"入口空间"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5.1 场所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5.2 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25-28页 |
1.6.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6.2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场所理论和传统建筑入口空间 | 第28-45页 |
2.1 场所理论概述 | 第28-33页 |
2.1.1 场所及场所精神 | 第28-31页 |
2.1.2 场所与空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2.1.3 建筑中场所的形成 | 第32-33页 |
2.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 | 第33-41页 |
2.2.1 建筑入口概述 | 第33页 |
2.2.2 从"门"到"入口空间" | 第33-34页 |
2.2.3 入口空间的限定方式 | 第34-41页 |
2.3 场所理论与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建筑意" | 第41-45页 |
第三章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探究 | 第45-63页 |
3.1 "场所"对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形式的影响 | 第45-47页 |
3.1.1 时间对场所空间的影响 | 第45-46页 |
3.1.2 场所视角下"人"的存在 | 第46-47页 |
3.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体验 | 第47-51页 |
3.2.1 自然场所及人为场所 | 第48-50页 |
3.2.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在场所中的"锚固" | 第50-51页 |
3.3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51-55页 |
3.3.1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中场所精神的特性 | 第51-52页 |
3.3.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 | 第52-55页 |
3.4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 | 第55-63页 |
3.4.1 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引导 | 第56-59页 |
3.4.2 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景观 | 第59-61页 |
3.4.3 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情感 | 第61-63页 |
第四章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案例分析 | 第63-70页 |
4.1 明十三陵入口神道 | 第63-66页 |
4.1.1 锚固于场地 | 第63-64页 |
4.1.2 场所精神体验 | 第64-65页 |
4.1.3 小结 | 第65-66页 |
4.2 苏州留园入口序列 | 第66-70页 |
4.2.1 锚固于场地 | 第66-68页 |
4.2.2 场所精神体验 | 第68页 |
4.2.3 小结 | 第68-70页 |
结语与不足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