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蝴蝶兰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1.1 蝴蝶兰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2 蝴蝶兰的生态习性 | 第13页 |
1.1.3 蝴蝶兰的生殖 | 第13-14页 |
1.2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4-16页 |
1.2.1 花粉管通道法的机理 | 第14页 |
1.2.2 影响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率的因素 | 第14-15页 |
1.2.3 花粉管通道法在高等植物中的应用进展 | 第15页 |
1.2.4 花粉管通道法的优势和问题 | 第15-16页 |
1.3 抗逆性基因—cbf1 | 第16-1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蝴蝶兰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 第18-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2.1.3 常用试剂配置 | 第21-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4页 |
2.2.1 蝴蝶兰花粉的超微结构 | 第22-24页 |
2.2.2 蝴蝶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开花进程 | 第24-26页 |
2.2.3 蝴蝶兰花粉粒离体萌发 | 第26-29页 |
2.2.4 蝴蝶兰花粉粒生活力染色 | 第29-30页 |
2.2.5 蝴蝶兰柱头活性 | 第30-34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8页 |
2.3.1 蝴蝶兰花粉电镜扫描形态 | 第34页 |
2.3.2 蝴蝶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 | 第34-35页 |
2.3.3 蝴蝶兰花粉活性 | 第35-36页 |
2.3.4 蝴蝶兰柱头可授性 | 第36-38页 |
3 蝴蝶兰花粉管通道介导受体系统 | 第38-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3.2.1 种胚非共生萌发 | 第40-41页 |
3.2.2 原球茎的增殖与分化 | 第41-42页 |
3.2.3 蔗糖浓度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4 蝴蝶兰对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 第43-45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4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转cbf1基因 | 第47-68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47-5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47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4.1.4 主要培养基 | 第48页 |
4.1.5 菌株与质粒 | 第48-49页 |
4.1.6 引物设计 | 第49-50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0-55页 |
4.2.1 大肠杆菌转化 | 第50-51页 |
4.2.2 菌落蓝白斑筛选、摇菌和质粒提取 | 第51页 |
4.2.3 双酶切验证 | 第51页 |
4.2.4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5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 | 第52页 |
4.2.6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52-53页 |
4.2.7 浸染液制备 | 第53页 |
4.2.8 浸染转化 | 第53页 |
4.2.9 种胚的非共生萌发 | 第53-54页 |
4.2.10 转化株的抗生素筛选 | 第54页 |
4.2.11 Kan~+植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54页 |
4.2.12 Kan~+植株的PCR检测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6页 |
4.3.1 质粒和农杆菌转化物 | 第55-57页 |
4.3.2 蝴蝶兰授粉后子房的生长发育 | 第57-59页 |
4.3.3 花粉管介导对结实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4 种胚非共生萌发 | 第61-63页 |
4.3.5 Kan~+转化株的获得 | 第63-64页 |
4.3.6 Kan~+植株的PCR检测 | 第64-66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