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地方政府 | 第21页 |
2.1.2 区域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府际关系 | 第22-23页 |
2.2.2 区域治理 | 第23-24页 |
2.2.3 生态补偿机制 | 第24页 |
2.3 理顺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中关系的意义 | 第24-27页 |
2.3.1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24-25页 |
2.3.2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25-26页 |
2.3.3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 第26-27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中的现状:案例分析 | 第27-34页 |
3.1 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的实践及困境 | 第27-29页 |
3.1.1 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的实践 | 第27-28页 |
3.1.2 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的困境 | 第28-29页 |
3.2 浙江省"五水共治"经验及启示 | 第29-30页 |
3.3 国外河流治理的实践及启示 | 第30-34页 |
3.3.1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 | 第30-31页 |
3.3.2 泰晤士河流域治理 | 第31-33页 |
3.3.3 国外流域生态治理的启示 | 第33-34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中的突破及长效机制的建立 | 第34-45页 |
4.1 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治理的实践 | 第34-39页 |
4.1.1 新安江流域生态治理的成效 | 第34-38页 |
4.1.2 首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局限 | 第38-39页 |
4.2 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中的突破:安徽新模式 | 第39-42页 |
4.2.1 创新机制,搭建沟通平台,为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提供机制保障 | 第39-40页 |
4.2.2 制定相关政策,成立专门机构,为在协商基础上的治理提供政策和组织保 | 第40-41页 |
4.2.3 明确补偿模式、补偿资金来源,为补偿提供基础保障 | 第41-42页 |
4.2.4 明确考核标准、补偿原则、补偿标准,为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 第42页 |
4.3 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中长效机制的建立的思考 | 第42-45页 |
4.3.1 建立国家级的生态补偿机制平台 | 第42-43页 |
4.3.2 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政策 | 第43页 |
4.3.3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产权制度 | 第43-44页 |
4.3.4 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市场机制,转变政府主导模式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第48页 |
发表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