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前言 | 第15页 |
1.2 低合金耐磨钢的概述 | 第15-16页 |
1.3 低合金耐磨钢对性能的要求 | 第16-24页 |
1.3.1 硬度要求 | 第16-18页 |
1.3.2 韧塑性要求 | 第18-21页 |
1.3.3 国内外企业及其国标中的性能要求 | 第21-24页 |
1.4 国内外低合金耐磨钢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4.1 贝氏体耐磨钢 | 第24-25页 |
1.4.2 马氏体耐磨钢 | 第25-27页 |
1.4.3 双相耐磨钢 | 第27-28页 |
1.5 磨料磨损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1.5.1 磨料磨损 | 第29-30页 |
1.5.2 磨料磨损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1.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页 |
1.7 本文硏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1-35页 |
1.7.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1.7.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2章 成分、组织设计及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研究 | 第35-53页 |
2.1 前言 | 第35页 |
2.2 成分设计 | 第35-40页 |
2.2.1 成分设计依据 | 第35-36页 |
2.2.2 NM500对性能要求 | 第36-37页 |
2.2.3 NM500对成分的要求 | 第37-38页 |
2.2.4 合金元素作用 | 第38-39页 |
2.2.5 成分设计结果 | 第39-40页 |
2.3 组织设计 | 第40-42页 |
2.3.1 组织设计依据 | 第40-42页 |
2.3.2 组织设计结果 | 第42页 |
2.4 实验钢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研究 | 第42-51页 |
2.4.1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马氏体耐磨钢组织性能控制及磨损机理 | 第53-95页 |
3.1 前言 | 第53页 |
3.2 实验钢成分及其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3.2.1 实验钢成分 | 第53-5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3.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8-87页 |
3.3.1 轧制及轧后冷却工艺对实验钢离线热处理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58-64页 |
3.3.2 热处理过程组织性能控制 | 第64-79页 |
3.3.3 热处理过程中的三体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研究 | 第79-87页 |
3.4 工业试制及组织性能分析 | 第87-92页 |
3.4.1 化学成分及工艺控制路线 | 第87页 |
3.4.2 轧制及轧后冷却过程工艺控制 | 第87-89页 |
3.4.3 热处理工艺控制 | 第89页 |
3.4.4 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 | 第89-91页 |
3.4.5 三体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分析 | 第91-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4章 马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磨钢组织性能控制及磨损机理 | 第95-131页 |
4.1 前言 | 第95-96页 |
4.2 实验材料及其方法 | 第96-9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9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96-98页 |
4.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98-123页 |
4.3.1 两相区热处理前的组织性能控制及其对热处理后组织性能影响 | 第98-110页 |
4.3.2 两相区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控制及其磨损性能 | 第110-123页 |
4.4 讨论 | 第123-129页 |
4.4.1 铁素体形态对力学性能及三体冲击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4.4.2 铁素体的体积分数对实验钢力学性能和三体冲击磨损性能影响 | 第127-12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5章 基于纳米析出物控制的耐磨钢研究及磨损机理研究 | 第131-181页 |
5.1 前言 | 第131-132页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32-13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32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32-136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36-179页 |
5.3.1 连续冷却相变过程中的析出行为研究 | 第136-142页 |
5.3.2 轧后冷却过程中的析出及组织性能控制 | 第142-150页 |
5.3.3 轧后冷却过程的析出控制对离线热处理后组织性能影响 | 第150-158页 |
5.3.4 热处理过程中的析出及组织性能控制 | 第158-167页 |
5.3.5 三体冲击磨料磨损行为研究 | 第167-1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9-18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81-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第194-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作者简介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