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高活性高稳定性钯二氧化硅催化剂的制备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9页
引言第9-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30页
    1.1 金属纳米颗粒概述第10-13页
    1.2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第13-15页
        1.2.1 化学还原法第13-14页
        1.2.2 分解法第14页
        1.2.3 模板法第14页
        1.2.4 腐蚀法第14-15页
    1.3 金属纳米颗粒的稳定第15-18页
        1.3.1 有机物稳定金属纳米粒子第15-17页
        1.3.2 无机物稳定金属纳米粒子第17-18页
    1.4 二氧化硅概述第18-24页
        1.4.1 介孔二氧化硅概述第18页
        1.4.2 介孔二氧化硅形成机理第18-23页
        1.4.3 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1.5 氧化硅负载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第24-29页
        1.5.1 浸渍法第25-26页
        1.5.2 离子交换法第26页
        1.5.3 金属蒸汽法第26-27页
        1.5.4 溶胶-凝胶法第27页
        1.5.5 络合配位法第27-29页
    1.6 本论文指导思想第29-30页
2 Pd@S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第30-47页
    2.1 Pd@S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30-32页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0-31页
        2.1.2 实验方法第31页
        2.1.3 样品表征第31-32页
    2.2 Pd@S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分析第32-39页
        2.2.1 反应过程中样品的数码照片第32-33页
        2.2.2 反应过程中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表征第33-34页
        2.2.3 透射电镜分析第34-35页
        2.2.4 XRD分析第35-36页
        2.2.5 红外光谱分析第36-37页
        2.2.6 XPS分析第37-38页
        2.2.7 氮气吸脱附分析第38页
        2.2.8 热稳定性分析第38-39页
    2.3 Pd@SiO_2合成的影响因素第39-43页
        2.3.1 溶剂的影响第39-40页
        2.3.2 腐蚀剂种类的影响第40-41页
        2.3.3 甲硫氨酸量的影响第41-42页
        2.3.4 腐蚀时间的影响第42页
        2.3.5 还原剂的影响第42-43页
    2.4 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第43-45页
        2.4.1 催化剂的制备第44页
        2.4.2 实验方法第44页
        2.4.3 结果与讨论第44-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Pd/MCM-41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第47-59页
    3.1 Pd/MCM-41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第47-49页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7-48页
        3.1.2 实验方法第48-49页
        3.1.3 Pd/MCM-41表征第49页
    3.2 Pd/MCM-41复合纳米材料的分析第49-55页
        3.2.1 透射电镜分析第49-50页
        3.2.2 XRD图谱分析第50-53页
        3.2.3 红外图谱分析第53页
        3.2.4 XPS分析第53-54页
        3.2.5 BET分析第54-55页
    3.3 Pd/MCM-41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探索第55-58页
        3.3.1 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对形貌的影响第55-56页
        3.3.2 不同金属钯前驱体的影响第56-57页
        3.3.3 焙烧温度对颗粒大小的影响第57-58页
    3.4 Pd/MCM-41的催化第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功能SalenCr(Ⅲ)Cl催化羰基硫与环氧烷烃共聚
下一篇:YT公司人才流失问题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