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关键词释义 | 第10-11页 |
1.2.1 媒介素养 | 第10-11页 |
1.2.2 媒介素养教育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及课程设置现状 | 第17-32页 |
2.1 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比较 | 第17-22页 |
2.1.1 台湾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情况 | 第17-20页 |
2.1.2 大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情况 | 第20-22页 |
2.2 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 第22-31页 |
2.2.1 台湾高校媒介素养课程实例分析 | 第23-28页 |
2.2.2 大陆高校媒介素养课程实例分析 | 第28-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证调查 | 第32-52页 |
3.1 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32-35页 |
3.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32-33页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3页 |
3.1.3 问卷的发放、回收及基本情况说明 | 第33-35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50页 |
3.2.1 媒介接触与消费情况 | 第35-38页 |
3.2.2 媒介认知与理解能力 | 第38-41页 |
3.2.3 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 | 第41-44页 |
3.2.4 媒介影响与近用能力 | 第44-46页 |
3.2.5 媒体伦理道德水平与自律能力 | 第46-48页 |
3.2.6 媒介素养自我认知与媒介素养教育态度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大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52-60页 |
4.1 大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优势分析 | 第52-55页 |
4.1.1 相对良性化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 | 第52-53页 |
4.1.2 相对雄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基础 | 第53-54页 |
4.1.3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媒介参与意识 | 第54-55页 |
4.2 大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劣势分析 | 第55-60页 |
4.2.1 政府重视保障不足,社会力量单一 | 第55-56页 |
4.2.2 通识课程尚未普及,课程定位不明 | 第56-57页 |
4.2.3 教育内容层次较低,教育经验欠缺 | 第57页 |
4.2.4 网络资源建设滞后,课程共享受限 | 第57-58页 |
4.2.5 媒介素养教育缺失,教学效果欠佳 | 第58-60页 |
5 大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 第60-66页 |
5.1 政府加快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 | 第60-61页 |
5.1.1 制定媒介素养教育政策规划 | 第60-61页 |
5.1.2 组建媒介素养教育专门机构 | 第61页 |
5.1.3 加大高校素质教育建设力度 | 第61页 |
5.2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 | 第61-64页 |
5.2.1 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与师资建设 | 第62页 |
5.2.2 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 第62-63页 |
5.2.3 加强课程的资源共享与校外合作 | 第63-64页 |
5.3 社会完善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保障 | 第64-66页 |
5.3.1 社会组织加快建设与整合力度 | 第64页 |
5.3.2 媒体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64-65页 |
5.3.3 家庭营造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A 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