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遗失物的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1.1 遗失物的含义和构成要件 | 第16-17页 |
1.1.1 遗失物的含义 | 第16页 |
1.1.2 遗失物的构成要件 | 第16-17页 |
1.2 拾得遗失物的含义 | 第17-18页 |
1.3 人格遗失物的含义 | 第18-20页 |
1.3.1 人格与财产的关系 | 第18-19页 |
1.3.2 人格财产的认定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遗失物拾得时的法律后果 | 第20-28页 |
2.1 我国遗失物拾得时法律后果的规定 | 第20-22页 |
2.1.1 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1页 |
2.1.2 我国现行遗失物拾得制度 | 第21-22页 |
2.2 我国现行遗失物拾得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2.2.1 未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弊端 | 第22-24页 |
2.2.2 否定拾得人附条件取得所有权的弊端 | 第24页 |
2.3 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完善建议 | 第24-28页 |
2.3.1 认可拾得人报酬权和附条件取得所有权的原因 | 第25页 |
2.3.2 关于拾得人必要费用请求权规定的完善意见 | 第25-26页 |
2.3.3 关于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规定完善意见 | 第26页 |
2.3.4 关于拾得人的附条件取得所有权规定的完善意见 | 第26-27页 |
2.3.5 关于遗失物招领和挂失平台的完善意见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遗失物转让后的法律后果 | 第28-35页 |
3.1 善意取得与遗失物的关系 | 第28-30页 |
3.1.1 善意取得概述 | 第28-29页 |
3.1.2 善意取得与占有脱离物的关系的学说 | 第29-30页 |
3.2 我国对于遗失物转让后的法律后果 | 第30-32页 |
3.2.1 现行立法规定 | 第30-31页 |
3.2.2 现行法律规定的弊端 | 第31-32页 |
3.3 我国遗失物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 第32-35页 |
3.3.1 从遗失物的本质属性看《物权法》第107条 | 第33页 |
3.3.2 从解释学上看《物权法》第107条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人格遗失物特殊问题探讨 | 第35-44页 |
4.1 人格财产 | 第35-37页 |
4.1.1 人格财产含义与特征 | 第35-36页 |
4.1.2 区分人格财产的意义 | 第36-37页 |
4.2 人格财产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 第37-42页 |
4.2.1 人格财产的本质决定其不适用善意取得 | 第37-38页 |
4.2.2 物权法的适用范围未涵括人格财产 | 第38-39页 |
4.2.3 对人格财产的特殊保护决定其不适用善意取得 | 第39-42页 |
4.2.4 人格财产适用规则建议 | 第42页 |
4.3 人格遗失物的法律后果 | 第42-44页 |
4.3.1 人格遗失物被转让后的法律后果 | 第42-43页 |
4.3.2 人格遗失物拾得时的法律后果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