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宏观行人运动仿真模型 | 第14页 |
1.2.2 国外中观行人运动仿真模型 | 第14页 |
1.2.3 国外微观行人运动仿真模型 | 第14-18页 |
1.2.4 国内行人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3 行人仿真平台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行人流特征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7 小结 | 第23-25页 |
2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原理 | 第25-31页 |
2.1 普遍化的车辆交通CA理论 | 第25-26页 |
2.1.1 行人运动可能性 | 第25页 |
2.1.2 行人运动冲突解决方法 | 第25-26页 |
2.2 地板场CA理论(FLOOR FIELD) | 第26-27页 |
2.3 BLUE,V.J.经典元胞自动机理论 | 第27-28页 |
2.4 基于动态参数的CA模型 | 第28-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3 轨道交通枢纽站内客流调研 | 第31-67页 |
3.1 行人运动的基本特点和特征 | 第31页 |
3.2 轨道交通车站内行人行为运动特点 | 第31-32页 |
3.3 轨道交通通道内行人行为运动特点 | 第32-33页 |
3.4 轨道交通平面通道内行人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 | 第33-64页 |
3.4.1 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3.4.2 调查时间 | 第34页 |
3.4.3 调查地点 | 第34-35页 |
3.4.4 调查内容 | 第35-63页 |
3.4.5 调查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3.5 本次调研结果与已有数据的对比情况 | 第64-66页 |
3.5.1 行人流特征对比 | 第65页 |
3.5.2 行人流自由行走速度对比 | 第65页 |
3.5.3 地铁通道通行能力对比 | 第65-66页 |
3.6 小结 | 第66-67页 |
4 基于AGENT的行人微观仿真CA模型 | 第67-81页 |
4.1 建模技术及建模平台 | 第67-69页 |
4.1.1 Agent简介 | 第67-68页 |
4.1.2 NetLogo建模平台 | 第68-69页 |
4.1.3 STEPS软件简介 | 第69页 |
4.2 系统建模方法 | 第69-79页 |
4.2.1 建模思路及过程 | 第69-70页 |
4.2.2 NetLogo行人仿真界面 | 第70-71页 |
4.2.3 仿真空间建立模块 | 第71-72页 |
4.2.4 行人产生模块 | 第72-73页 |
4.2.5 方向判定模块 | 第73-76页 |
4.2.6 速度判定模块 | 第76-78页 |
4.2.7 速度、密度统计机理 | 第78-79页 |
4.3 小结 | 第79-81页 |
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1-93页 |
5.1 取定不同的速度,研究行人的速度-密度曲线 | 第81-83页 |
5.1.1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5.1.2 实际调研数据与模型运行结果对比 | 第83页 |
5.2 不同通道宽度对行人运动的影响 | 第83-87页 |
5.2.1 Agent运行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5.2.2 STEPS运行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5.2.3 NetLogo和STEPS运行结果比较 | 第86-87页 |
5.3 通道中行人不同的速度分布对行人流的影响 | 第87-89页 |
5.4 基于STEPS平台的,通道隔离栅栏对行人运动的影响研究 | 第89-90页 |
5.4.1 STEPS行人仿真界面 | 第89页 |
5.4.2 参数选取 | 第89-90页 |
5.4.3 结果分析 | 第90页 |
5.5 行人对向运动研究 | 第90-91页 |
5.6 行人仿真应用 | 第91-92页 |
5.7 小结 | 第92-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附录A(部分源代码) | 第101-10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