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以辽宁省L高职院校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页
    1.4 论文框架第11-13页
2 研究综述第13-17页
    2.1 相关概念含义第13页
        2.1.1 就业质量第13页
        2.1.2 高职院校第13页
    2.2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容第13-15页
        2.2.1 就业质量的内容第13-14页
        2.2.2 L高职院校的含义第14-15页
    2.3 就业质量问题文献综述第15-17页
        2.3.1 国外文献综述第15-16页
        2.3.2 国内文献综述第16-17页
3 研究方案设计第17-24页
    3.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第17-23页
        3.1.1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17-18页
        3.1.2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8-21页
        3.1.3 高职院校就业评价体系的建立第21-23页
    3.2 调查问卷的设立第23-24页
4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实证研究第24-40页
    4.1 辽宁省L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变化趋势第24-25页
    4.2 工作条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第25-30页
        4.2.1 劳动报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25-26页
        4.2.2 工作时间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26-28页
        4.2.3 工作稳定性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28-29页
        4.2.4 工作培训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29-30页
    4.3 劳动关系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第30-34页
        4.3.1 劳动合同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30-32页
        4.3.2 工会组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32-34页
    4.4 劳动保障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第34-35页
        4.4.1 社会保险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34-35页
    4.5 工作满意度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第35-40页
        4.5.1 专业对口情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35-37页
        4.5.2 职业发展前景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第37-40页
5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第40-46页
    5.1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提取与排序第40页
    5.2 造成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分析第40-42页
        5.2.1 高职毕业生自身原因方面第40-41页
        5.2.2 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方面第41页
        5.2.3 用人单位用工方式方面第41-42页
    5.3 造成工作稳定性不高的原因分析第42-44页
        5.3.1 工作地点与职位选择方面第42-43页
        5.3.2 用人单位违规用工方面第43页
        5.3.3 国家的经济环境方面第43-44页
    5.4 造成专业对口率偏低的原因分析第44-46页
        5.4.1 个人专业选择方面第44页
        5.4.2 高职院校的扩招和培养方式方面第44-45页
        5.4.3 政府对监管方面第45-46页
6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6-53页
    6.1 结论第46页
    6.2 针对劳动报酬偏低的政策建议第46-48页
        6.2.1 高职毕业生自身竞争力有待提高第46-47页
        6.2.2 高校亟需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第47页
        6.2.3 用人单位需转变招工观念第47-48页
    6.3 针对工作稳定性不高的政策建议第48-49页
        6.3.1 大学生应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第48页
        6.3.2 政府需要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第48-49页
        6.3.3 用工单位应增加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第49页
    6.4 针对专业对口率偏低的政策建议第49-53页
        6.4.1 个人在选择专业时应避免过于盲目第49-50页
        6.4.2 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第50-51页
        6.4.3 政府亟需增强对高职教育的监管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第56-60页
后记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械式挖掘机工作装置的仿真分析
下一篇:内部人动机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基于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