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1.2 剩余化学污泥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酸碱预处理 | 第12-13页 |
1.2.2 化学氧化预处理 | 第13-14页 |
1.2.3 表面活性剂预处理 | 第14页 |
1.2.4 其他化学预处理 | 第14-15页 |
1.3 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原理 | 第15-16页 |
1.3.2 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3 剩余污泥厌氧处理资源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微生物电解池(MEC)产氢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MEC 产氢工作原理 | 第19页 |
1.4.2 MEC 产氢底物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试验用泥来源与性质 | 第23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23-25页 |
2.2.1 中温厌氧发酵静态试验装置 | 第23-24页 |
2.2.2 中温厌氧发酵半连续流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2.2.3 MEC 产氢试验装置 | 第2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3.1 剩余污泥化学预处理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3.2 中温厌氧发酵静态试验方法 | 第26页 |
2.3.3 半连续流反应器运行方法 | 第26-27页 |
2.3.4 MEC 产氢试验方法 | 第27页 |
2.4 试验分析项目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 | 第27-31页 |
2.4.1 挥发酸(VFAs)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4.2 H2、CH4、CO2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4.3 其他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29页 |
2.4.4 MEC 产氢试验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第3章 化学预处理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过程的影响 | 第31-52页 |
3.1 化学预处理对剩余污泥厌氧水解的影响 | 第31-38页 |
3.1.1 溶解性蛋白质的溶出情况 | 第32-33页 |
3.1.2 溶解性碳水化合物的溶出情况 | 第33-34页 |
3.1.3 SCOD 的变化规律及溶胞率 | 第34-37页 |
3.1.4 污泥悬浮固体的变化情况 | 第37-38页 |
3.2 不同化学预处理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最佳产酸时间的确定 | 第38-45页 |
3.2.1 VFAs 产量及组成结构变化规律 | 第38-43页 |
3.2.2 生物气产量变化规律 | 第43-45页 |
3.3 化学预处理对半连续流厌氧发酵产酸效能的影响 | 第45-50页 |
3.3.1 SCOD 的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3.3.2 溶解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3.3.3 VFAs 产量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3.3.4 氨氮和总磷的释放规律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化学预处理污泥发酵液在微生物电解产氢系统中的利用及转化情况 | 第52-62页 |
4.1 MEC 产氢的前期准备工作 | 第52-54页 |
4.1.1 发酵液的制备 | 第52-53页 |
4.1.2 反应器的启动 | 第53-54页 |
4.2 发酵液成分在 MEC 中的利用情况 | 第54-58页 |
4.2.1 VFAs 利用情况 | 第54-57页 |
4.2.2 溶解性有机物利用情况 | 第57页 |
4.2.3 氨氮和总磷利用情况 | 第57-58页 |
4.3 MEC 的产氢情况及理论能量回收率 | 第58-60页 |
4.3.1 SCOD 对产氢情况及能源回收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2 发酵液有机成分对产氢情况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