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刑事立法沿革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本罪刑事立法阶段性变化的梳理 | 第12-15页 |
一、 本罪刑事立法阶段性变化概述 | 第12-13页 |
二、 本罪刑事立法变化的具体表现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本罪刑事立法阶段性变化的趋势分析 | 第15-18页 |
一、 犯罪化趋势显著 | 第15页 |
二、 法定刑畸重 | 第15-16页 |
三、 罪状本身的局限性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司法适用现状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本罪司法适用过严之处 | 第18-22页 |
一、 共犯认定问题 | 第18-19页 |
二、 刑、行交叉问题 | 第19-20页 |
三、 持有、过失行为的认定问题 | 第20-21页 |
四、 法条竞合的适用问题 | 第21-22页 |
五、 单位犯罪问题 | 第22页 |
第二节 本罪司法适用过宽之处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本罪司法适用的影响 | 第24-38页 |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属性之溯源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从严惩处”并非否定“宽严相济” | 第25-28页 |
一、 对司法从严的质疑 | 第26-27页 |
二、 对指导性案例的理性认识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本罪司法适用中“宽”与“严”的应然价值 | 第28-38页 |
一、 宽的要素 | 第28-32页 |
二、 严的要素 | 第32-37页 |
三、 调和“宽”“严”“相济”与刑事法律之间的张力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理性把握本罪的“宽”与“严” | 第38-51页 |
第一节 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来把握共犯认定的“宽”与“严”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根据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理论把握本罪犯罪圈的“宽”与“严” | 第40-45页 |
一、 刑法介入应谨慎而克制 | 第40-43页 |
二、 持有行为不宜入罪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根据法条竞合理论来把握竞合认定的“宽”与“严” | 第45-49页 |
一、 法条关系 | 第46-47页 |
二、 法定刑比较 | 第47-49页 |
第四节 食品安全监管行为认定的完善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一、 著作及译著类 | 第52页 |
二、 编著类 | 第52页 |
三、 杂志类 | 第52-54页 |
四、 报纸类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7页 |
一、 论文类 | 第55-56页 |
二、 课题类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