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网络舆情及其政府应对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 可能创新点 | 第17页 |
四、相关概念 | 第17-22页 |
(一) 舆情 | 第17-19页 |
(二) 网络舆情 | 第19-21页 |
(三) 舆情易混淆概念辨析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网络舆情态势分析——基于六年舆情数据 | 第22-37页 |
一、网络舆情形态 | 第22-27页 |
(一) 互联网技术形态变迁 | 第22-24页 |
(二) 网络舆情形态变迁 | 第24-27页 |
二、网络舆情形势 | 第27-37页 |
(一) 网络舆情形势之数量 | 第27-29页 |
(二) 网络舆情形势之内容 | 第29-37页 |
第三章 网络舆情演变及动因分析 | 第37-46页 |
一、网络舆情演变周期 | 第37-39页 |
(一) 萌芽期 | 第37-38页 |
(二) 发生期 | 第38页 |
(三) 扩散期 | 第38-39页 |
(四) 消退期 | 第39页 |
二、网络舆情演变动因 | 第39-46页 |
(一) 背景性土壤: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 | 第39-41页 |
(二) 推动性力量:互联网技术 | 第41-42页 |
(三) 直接性刺激:舆情发生扩散动因 | 第42-46页 |
第四章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行为及原因 | 第46-55页 |
一、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 第46-50页 |
(一) 网络舆情应对逐步发展 | 第46-48页 |
(二)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不足 | 第48-50页 |
二、网络舆情应对中的不当行为 | 第50-53页 |
(一) 行为模式:公关管控模式 | 第51页 |
(二) 行为表现 | 第51-53页 |
三、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不足原因 | 第53-55页 |
(一) 压力型体制下压力维稳思维 | 第53-54页 |
(二) 官僚制组织中的内生性阻力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不足克服 | 第55-60页 |
一、树立网络舆情应对新型观念 | 第55-56页 |
(一) 改变政府蛮横立场 | 第55页 |
(二) 重视网络舆情的社会商榷功能 | 第55-56页 |
(三) 引入多方力量合作治理网络舆情 | 第56页 |
二、建立健全政府舆情应对机制 | 第56-58页 |
(一) 强化舆情监测和研判机制 | 第56-57页 |
(二) 提高政府舆情应对能力 | 第57-58页 |
三、加强舆情应对之外的社会治理工作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