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研究--以深圳市A公立小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8-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价 | 第15-16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1.3.1 流动儿童 | 第16-17页 |
1.3.2 社会融合 | 第17页 |
1.3.3 学校场域 | 第17-18页 |
1.3.4 学校社会工作 | 第18-19页 |
1.3.5 赋权理论 | 第19-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文献法 | 第21页 |
1.4.2 参与观察法 | 第21页 |
1.4.3 访谈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A公立小学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现状分析 | 第22-35页 |
2.1 A公立小学基本情况简介 | 第22页 |
2.2 A公立小学场域内流动儿童的融合现状 | 第22-35页 |
2.2.1 表层融合状态 | 第23-26页 |
2.2.2 中层融合状态 | 第26-31页 |
2.2.3 深层融合状态 | 第31-35页 |
第三章 A公立小学场域内流动儿童的融合困境分析 | 第35-41页 |
3.1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分析 | 第35-39页 |
3.1.1 学习成绩差 | 第35-36页 |
3.1.2 偏见与歧视 | 第36-37页 |
3.1.3 学校管理不到位 | 第37-39页 |
3.2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困境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3.2.1 位置被孤立 | 第39页 |
3.2.2 学习机会上的失权 | 第39-40页 |
3.2.3 自我意识的缺乏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 | 第41-51页 |
4.1 社会工作活动的开展与评估 | 第41-48页 |
4.1.1 社会工作活动的开展 | 第41-42页 |
4.1.2 社会工作活动的内容 | 第42-46页 |
4.1.3 社会工作活动效果的评估 | 第46-48页 |
4.2 审视社会工作的介入 | 第48-51页 |
4.2.1 学习成绩提高 | 第48-49页 |
4.2.2 社交关系改善 | 第49页 |
4.2.3 座位规则改变 | 第49-50页 |
4.2.4 歧视惯习打破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反思 | 第51-53页 |
5.1 研究发现 | 第51-52页 |
5.2 研究反思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一:城市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融合访谈提纲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