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匹配的中国煤炭资源流动优化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8-3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9-32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36-45页 |
2.1 资源流理论 | 第36-39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1页 |
2.3 能源效率理论 | 第41-42页 |
2.4 双边匹配理论 | 第42-45页 |
3 煤炭供需匹配的概念及评价体系 | 第45-65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45-47页 |
3.2 供给方评价指标 | 第47-54页 |
3.3 需求方评价指标 | 第54-62页 |
3.4 不同类型指标的处理方式 | 第62-63页 |
3.5 匹配流程 | 第63-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基于供需匹配的煤炭资源流动优化模型 | 第65-73页 |
4.1 建立优化模型 | 第65-66页 |
4.2 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 | 第66-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基于供需匹配的煤炭资源流动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73-105页 |
5.1 两种情景下的中国煤炭及灰分流动情况 | 第73-76页 |
5.2 运输距离优化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5.3 灰分流动优化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5.4 煤种匹配优化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5.5 节能减排优化结果分析 | 第83-92页 |
5.6 主要输入输出省份优化结果分析 | 第92-10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6 基于供需匹配的煤炭资源流动优化对策 | 第105-110页 |
6.1 参考匹配优化结果,合理组织煤炭运销 | 第105-106页 |
6.2 减少低质煤流动量,加大煤炭洗选力度 | 第106-107页 |
6.3 转变铁路运输格局,多元化安排煤炭调运 | 第107-108页 |
6.4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煤炭适销对路 | 第108-11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0-112页 |
7.2 研究贡献 | 第112-113页 |
7.3 研究局限 | 第113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附录1 | 第124-136页 |
附录2 | 第136-143页 |
附录3 | 第143-146页 |
作者简历 | 第146-14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