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13-2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1页
        1.2.1 国外研究第15-17页
        1.2.2 国内研究第17-21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1页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21-24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23页
        1.3.2 主要内容第23-24页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24-26页
        1.4.1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2 创新之处第25-26页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6-37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6-30页
        2.1.1 扶贫移民的概念及内涵第26-27页
        2.1.2 扶贫移民与生态移民的区别第27-29页
        2.1.3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定义及性质第29页
        2.1.4 生态脆弱区的界定及测度指标第29-30页
    2.2 理论基础第30-37页
        2.2.1 权利贫困理论第30-31页
        2.2.2 包容性发展理论第31-33页
        2.2.3 交易成本理论第33-35页
        2.2.4 公共选择理论第35-36页
        2.2.5 机制设计理论第36-37页
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发展历程及特征第37-46页
    3.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问题第37-40页
        3.1.1 生态环境脆弱与生存环境恶化第37-38页
        3.1.2 贫困问题严重与极端贫困问题突出第38-40页
    3.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发展历程第40-44页
        3.2.1 扶贫移民试点阶段第40-41页
        3.2.2 扶贫移民推广阶段第41-43页
        3.2.3 扶贫移民的新阶段第43-44页
    3.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特征第44-46页
        3.3.1 扶贫开发子系统的政策属性特征第44-45页
        3.3.2 经济社会学与生态环境学的双学科特征第45页
        3.3.3 自愿移民与非自愿移民的双重属性特征第45页
        3.3.4 搬迁与发展协调一致的内容特征第45-46页
        3.3.5 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特征第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页
4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概况第46-56页
    4.1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类型分布及特点第46-51页
        4.1.1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类型与分布第46-47页
        4.1.2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特点第47-51页
    4.2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的现行模式第51-54页
        4.2.1 按照扶贫移民安置模式划分第52-53页
        4.2.2 按照扶贫移民资金投入方式划分第53页
        4.2.3 按照扶贫移民搬迁规模划分第53-54页
    4.3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资金投入及搬迁安置状况第54-56页
        4.3.1 扶贫移民资金投入第54页
        4.3.2 扶贫移民搬迁情况第54-55页
        4.3.3 扶贫移民安置及后续产业发展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页
5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成效与问题第56-76页
    5.1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的前提保障第56-61页
        5.1.1 扶贫移民的实践基础第56-57页
        5.1.2 扶贫移民的政策制度保障第57-60页
        5.1.3 扶贫移民支持能力的增强第60-61页
    5.2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取得的成效第61-65页
        5.2.1 迁出区生态效益显著第61-63页
        5.2.2 有效遏制贫困发生率第63页
        5.2.3 提高扶贫移民资金整合利用率第63-64页
        5.2.4 促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第64-65页
        5.2.5 推进小城镇建设第65页
    5.3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面临的新问题第65-68页
        5.3.1 新扶贫标准实施加剧资金缺口问题第65-66页
        5.3.2 管理渠道不畅引发的决策与监督问题第66-67页
        5.3.3 政策缺陷引发的移民权利实现问题第67-68页
    5.4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问题成因的经济学分析第68-76页
        5.4.1“二元经济制结构”的制度根源第69页
        5.4.2 政策缺陷引发供求失衡现象第69-72页
        5.4.3 扶贫移民运行障碍的机制根源第72-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页
6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与分析第76-121页
    6.1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评价的原则第76-77页
    6.2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评价的流程第77-78页
    6.3 宏观层面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第78-104页
        6.3.1 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第78-79页
        6.3.2 基于2011年数据的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第79-87页
        6.3.3 基于2012年数据的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第87-94页
        6.3.4 分析与讨论第94-98页
        6.3.5 2011年和2012年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的比较与分析第98-104页
    6.4 微观层面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第104-120页
        6.4.1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步骤第104页
        6.4.2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的样本选择第104-110页
        6.4.3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过程——以内蒙古科左中旗和奈曼旗为例第110-118页
        6.4.4 分析与讨论第118-120页
    6.5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结论第120页
    6.6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7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的构建第121-133页
    7.1 构建目标与基本原则第121-123页
        7.1.1 构建目标第121页
        7.1.2 基本原则第121-123页
    7.2 区内外经验借鉴第123-126页
        7.2.1 宁夏扶贫移民的经验借鉴第123-124页
        7.2.2 科左中旗扶贫移民的成功案例第124-125页
        7.2.3 经验启示第125-126页
    7.3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的构建与优化第126-133页
        7.3.1 建立“双三位一体”开发主体机制第126-127页
        7.3.2 建立“综合立体式”移民资金投入机制第127-130页
        7.3.3 建立“显示真实偏好”机制第130页
        7.3.4 建立“有效执行真实返回”机制第130-131页
        7.3.5 建立“现代新型移民就业培训”机制第131-133页
    7.4 本章小结第133页
8 新阶段提升内蒙古扶贫移民开发水平与综合效益的具体措施第133-138页
    8.1 提升内蒙古扶贫移民开发水平的思路与措施第133-136页
        8.1.1 制定严格的扶贫移民地方法律条例第133-134页
        8.1.2 结合地方特色创新扶贫移民管理手段与服务模式第134页
        8.1.3 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整合力度第134-135页
        8.1.4 加强扶贫移民政策各执行主体间的配合与协调第135-136页
    8.2 提高内蒙古扶贫移民综合效益的对策与措施第136-137页
        8.2.1 构建“多维”的扶贫移民社会保障体系第136-137页
        8.2.2 推进移民“城乡一体化”与“公平”发展第137页
        8.2.3 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第137页
    8.3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38-141页
    9.1 基本结论第138-139页
    9.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附录第150-160页
作者简介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ATS系统中运行图软件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改进Q学习的异构网络接纳控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