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7-2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1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6-37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6-30页 |
2.1.1 扶贫移民的概念及内涵 | 第26-27页 |
2.1.2 扶贫移民与生态移民的区别 | 第27-29页 |
2.1.3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定义及性质 | 第29页 |
2.1.4 生态脆弱区的界定及测度指标 | 第29-3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0-37页 |
2.2.1 权利贫困理论 | 第30-31页 |
2.2.2 包容性发展理论 | 第31-33页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3-35页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5-36页 |
2.2.5 机制设计理论 | 第36-37页 |
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发展历程及特征 | 第37-46页 |
3.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问题 | 第37-40页 |
3.1.1 生态环境脆弱与生存环境恶化 | 第37-38页 |
3.1.2 贫困问题严重与极端贫困问题突出 | 第38-40页 |
3.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发展历程 | 第40-44页 |
3.2.1 扶贫移民试点阶段 | 第40-41页 |
3.2.2 扶贫移民推广阶段 | 第41-43页 |
3.2.3 扶贫移民的新阶段 | 第43-44页 |
3.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特征 | 第44-46页 |
3.3.1 扶贫开发子系统的政策属性特征 | 第44-45页 |
3.3.2 经济社会学与生态环境学的双学科特征 | 第45页 |
3.3.3 自愿移民与非自愿移民的双重属性特征 | 第45页 |
3.3.4 搬迁与发展协调一致的内容特征 | 第45-46页 |
3.3.5 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特征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4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概况 | 第46-56页 |
4.1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 第46-51页 |
4.1.1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类型与分布 | 第46-47页 |
4.1.2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特点 | 第47-51页 |
4.2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的现行模式 | 第51-54页 |
4.2.1 按照扶贫移民安置模式划分 | 第52-53页 |
4.2.2 按照扶贫移民资金投入方式划分 | 第53页 |
4.2.3 按照扶贫移民搬迁规模划分 | 第53-54页 |
4.3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资金投入及搬迁安置状况 | 第54-56页 |
4.3.1 扶贫移民资金投入 | 第54页 |
4.3.2 扶贫移民搬迁情况 | 第54-55页 |
4.3.3 扶贫移民安置及后续产业发展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5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成效与问题 | 第56-76页 |
5.1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的前提保障 | 第56-61页 |
5.1.1 扶贫移民的实践基础 | 第56-57页 |
5.1.2 扶贫移民的政策制度保障 | 第57-60页 |
5.1.3 扶贫移民支持能力的增强 | 第60-61页 |
5.2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取得的成效 | 第61-65页 |
5.2.1 迁出区生态效益显著 | 第61-63页 |
5.2.2 有效遏制贫困发生率 | 第63页 |
5.2.3 提高扶贫移民资金整合利用率 | 第63-64页 |
5.2.4 促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64-65页 |
5.2.5 推进小城镇建设 | 第65页 |
5.3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面临的新问题 | 第65-68页 |
5.3.1 新扶贫标准实施加剧资金缺口问题 | 第65-66页 |
5.3.2 管理渠道不畅引发的决策与监督问题 | 第66-67页 |
5.3.3 政策缺陷引发的移民权利实现问题 | 第67-68页 |
5.4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问题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 第68-76页 |
5.4.1“二元经济制结构”的制度根源 | 第69页 |
5.4.2 政策缺陷引发供求失衡现象 | 第69-72页 |
5.4.3 扶贫移民运行障碍的机制根源 | 第72-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页 |
6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与分析 | 第76-121页 |
6.1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评价的原则 | 第76-77页 |
6.2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评价的流程 | 第77-78页 |
6.3 宏观层面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 | 第78-104页 |
6.3.1 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78-79页 |
6.3.2 基于2011年数据的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 | 第79-87页 |
6.3.3 基于2012年数据的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 | 第87-94页 |
6.3.4 分析与讨论 | 第94-98页 |
6.3.5 2011年和2012年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 第98-104页 |
6.4 微观层面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 | 第104-120页 |
6.4.1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步骤 | 第104页 |
6.4.2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的样本选择 | 第104-110页 |
6.4.3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过程——以内蒙古科左中旗和奈曼旗为例 | 第110-118页 |
6.4.4 分析与讨论 | 第118-120页 |
6.5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结论 | 第12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7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的构建 | 第121-133页 |
7.1 构建目标与基本原则 | 第121-123页 |
7.1.1 构建目标 | 第121页 |
7.1.2 基本原则 | 第121-123页 |
7.2 区内外经验借鉴 | 第123-126页 |
7.2.1 宁夏扶贫移民的经验借鉴 | 第123-124页 |
7.2.2 科左中旗扶贫移民的成功案例 | 第124-125页 |
7.2.3 经验启示 | 第125-126页 |
7.3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 第126-133页 |
7.3.1 建立“双三位一体”开发主体机制 | 第126-127页 |
7.3.2 建立“综合立体式”移民资金投入机制 | 第127-130页 |
7.3.3 建立“显示真实偏好”机制 | 第130页 |
7.3.4 建立“有效执行真实返回”机制 | 第130-131页 |
7.3.5 建立“现代新型移民就业培训”机制 | 第131-13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3页 |
8 新阶段提升内蒙古扶贫移民开发水平与综合效益的具体措施 | 第133-138页 |
8.1 提升内蒙古扶贫移民开发水平的思路与措施 | 第133-136页 |
8.1.1 制定严格的扶贫移民地方法律条例 | 第133-134页 |
8.1.2 结合地方特色创新扶贫移民管理手段与服务模式 | 第134页 |
8.1.3 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整合力度 | 第134-135页 |
8.1.4 加强扶贫移民政策各执行主体间的配合与协调 | 第135-136页 |
8.2 提高内蒙古扶贫移民综合效益的对策与措施 | 第136-137页 |
8.2.1 构建“多维”的扶贫移民社会保障体系 | 第136-137页 |
8.2.2 推进移民“城乡一体化”与“公平”发展 | 第137页 |
8.2.3 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 第137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1页 |
9.1 基本结论 | 第138-139页 |
9.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附录 | 第150-160页 |
作者简介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