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三、相关文献梳理 | 第11-15页 |
(一) 合作治理方面 | 第11-12页 |
(二) 农村生态建设方面 | 第12-14页 |
(三) 环保非政府组织方面 | 第14-15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治理与合作治理 | 第15页 |
(二) 非政府组织(NGO)和环保非政府组织(ENGO) | 第15-16页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页 |
六、堰河村与绿十字生态文明传播中心 | 第16-19页 |
(一) 湖北省谷城县堰河村 | 第16-17页 |
(二) 北京市绿十字生态文明传播中心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个案研究:堰河村的合作治理项目 | 第19-38页 |
一、双向选择:地方政府与ENGO的初接触 | 第19-25页 |
(一) 合作萌芽:一个约定、一次考察、一个方案 | 第19-21页 |
(二) 驻村调研:堰河村的再发现 | 第21-23页 |
(三) 方案规划:结合经验与实际 | 第23-24页 |
(四) 理念整合:生活与生产如何平衡? | 第24-25页 |
二、项目行进:“先生活”理念下的堰河村生态建设 | 第25-33页 |
(一) 理念帮扶:改变旧有思维 | 第25-26页 |
(二)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 | 第26-29页 |
(三) 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第29-31页 |
(四) 文化构建和重塑:建立五山茶坛 | 第31-33页 |
三、成果维护:“后生产”理念下的堰河村经济发展 | 第33-36页 |
(一) 产业升级:发展生态茶产业 | 第33-34页 |
(二) 产业扩张: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 | 第34-35页 |
(三) 制度化:建立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 | 第35-36页 |
四、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合作治理中的各方角色分析及矛盾化解 | 第38-50页 |
一、ENGO:理念与现实的融合 | 第38-41页 |
(一) 独特的组织理念 | 第38-40页 |
(二) 个性的领导者 | 第40-41页 |
二、地方政府:从包办者到合作者 | 第41-43页 |
(一) 包办者:原因及其弊端 | 第41-42页 |
(二) 合作治理中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 | 第42-43页 |
三、堰河村民:行动者与受益者 | 第43-47页 |
(一) 政治精英的示范和带动 | 第44-45页 |
(二) 经济精英的资源支持 | 第45-46页 |
(三) “知识精英”的积极参与和督促 | 第46页 |
(四) 普通村民:感性与理性的双重驱使 | 第46-47页 |
四、合作治理中矛盾如何化解? | 第47-49页 |
(一) 必要的妥协 | 第47-48页 |
(二) 适当的安抚 | 第48-49页 |
五、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合作治理的价值及其限度 | 第50-54页 |
一、合作治理对于农村生态建设的价值 | 第50-52页 |
(一) 弥补政府单方能力的不足 | 第50-51页 |
(二) 调动外来社会资源的流入农村 | 第51页 |
(三) 合作治理的公开透明性 | 第51页 |
(四) 参与各方的充分沟通 | 第51-52页 |
(五) 培养村民的自主意识 | 第52页 |
二、合作治理的限度 | 第52-54页 |
(一) 弱势ENGO与优势政府的调和问题 | 第52-53页 |
(二) 对ENGO本身的条件要求较高 | 第53页 |
(三) 合作治理的耗时与官员追求短期政绩的矛盾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对堰河村合作治理项目的再思考 | 第54-57页 |
一、对“先生活,后生产”理念的反思 | 第54页 |
二、对堰河村项目可复制性的再思考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附录一:堰河村生态建设项目规划 | 第60-63页 |
附录二:五山镇生态文明农户争创评选细则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