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2.1 公允价值的概念 | 第9-10页 |
1.2.2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4-22页 |
2.1 公允价值的研究回顾 | 第14-16页 |
2.2 盈余管理的研究回顾 | 第16-18页 |
2.2.1 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16-18页 |
2.2.2 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18页 |
2.3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回顾 | 第18-21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下盈余管理的相关分析 | 第22-28页 |
3.1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 第22页 |
3.2 房地产行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 | 第22-24页 |
3.2.1 房地产行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利方面 | 第22-23页 |
3.2.2 房地产行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后果 | 第23-24页 |
3.3 房地产行业公允价值计量下相关业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4-27页 |
3.3.1 金融工具业务 | 第24-25页 |
3.3.2 投资性房地产业务 | 第25-26页 |
3.3.3 债务重组业务 | 第26页 |
3.3.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 | 第26页 |
3.3.5 非同一控制下的公司合并业务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4.1 博弈论 | 第28页 |
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29页 |
4.3 契约理论 | 第29页 |
4.4 产权理论 | 第29-30页 |
第五章 公允价值计量下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 第30-43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30-32页 |
5.1.1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管理 | 第30-31页 |
5.1.2 投资收益与盈余管理 | 第31页 |
5.1.3 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 | 第31-32页 |
5.1.4 营业外收入与盈余管理 | 第32页 |
5.2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2页 |
5.3 变量的选择 | 第32-34页 |
5.4 模型的构建 | 第34页 |
5.5 盈余管理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5.6 单样本T检验 | 第35页 |
5.7 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5-36页 |
5.8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5.9 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5.10 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5.10.1 拟合优度检验 | 第39页 |
5.10.2 F检验 | 第39页 |
5.10.3 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5.11 稳健性检验 | 第40-42页 |
5.12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43-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建议 | 第43-46页 |
6.2.1 逐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 第43-44页 |
6.2.2 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披露 | 第44页 |
6.2.3 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 | 第44-45页 |
6.2.4 完善公允价值应用市场 | 第45页 |
6.2.5 建立高效的市场监管机制 | 第45页 |
6.2.6 加强推广诚实守信文化 | 第45-46页 |
6.3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46-47页 |
6.3.1 本文的局限性 | 第46页 |
6.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