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视角下我国都市报恐怖主义事件报道策略分析--以《京华时报》、《新民晚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框架理论等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2.1 框架分析起源 | 第17页 |
2.2 新闻框架的基本类型 | 第17-18页 |
2.3 样本编码、测试及信度 | 第18-20页 |
2.3.1 样本编码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3.2 信度测试 | 第20页 |
2.4 新闻策略简述 | 第20-23页 |
第三章 都市报恐怖主义事件报道策略发展 | 第23-30页 |
3.1 现阶段我国反恐形势及报道要求 | 第23-25页 |
3.2 恐怖主义事件报道策略衍变过程 | 第25-30页 |
3.2.1 前期:以突发事件报道为主 | 第26-27页 |
3.2.2 中期:以通稿专稿为主 | 第27-28页 |
3.2.3 现阶段:以跟踪报道为主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都市报恐怖主义事件报道文本分析 | 第30-42页 |
4.1 样本描述及类目制定 | 第30-31页 |
4.2 报道文本分析 | 第31-41页 |
4.2.1 新闻来源 | 第31-32页 |
4.2.2 报道频次 | 第32-33页 |
4.2.3 报道体裁 | 第33-35页 |
4.2.4 主题分布 | 第35-37页 |
4.2.5 词频分析 | 第37-38页 |
4.2.6 报道态度 | 第38-39页 |
4.2.7 报道框架 | 第39-41页 |
4.3 报道文本分析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都市报恐怖主义事件报道策略分析 | 第42-59页 |
5.1 各类框架下恐怖主义事件报道共同策略 | 第42-48页 |
5.1.1 采用先导式报道策略,抢占话语先机 | 第42-44页 |
5.1.2 采用消毒式报道策略,破除谣言危害 | 第44页 |
5.1.3 采用多样化报道策略,增强民众信心 | 第44-48页 |
5.2 各类框架视角下恐怖主义事件报道策略特色 | 第48-54页 |
5.2.1 运用信息控制策略,提高信息效力 | 第48-50页 |
5.2.2 运用议程设置策略,激发公共关注 | 第50-52页 |
5.2.3 运用深度挖掘策略,增强公众抵抗力 | 第52-54页 |
5.3 都市报恐怖主义事件报道策略不足 | 第54-56页 |
5.3.1 采访报道人文关怀仍不够突出 | 第54-55页 |
5.3.2 反恐报道体系建构仍不够完整 | 第55-56页 |
5.4 恐怖主义事件报道策略不足原因 | 第56-59页 |
5.4.1 报道主动性增强,尺度更难把握 | 第56-57页 |
5.4.2 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之间有冲突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恐怖主义事件报道策略优化路径思考 | 第59-66页 |
6.1 坚持适度沉默策略,减少二次伤害 | 第59-61页 |
6.1.1 尊重受访者“沉默权” | 第59-60页 |
6.1.2 把握悲情渲染尺度 | 第60-61页 |
6.2 坚持连续报道策略,避免新闻烂尾 | 第61-63页 |
6.2.1 连续性报道:避免“烂尾” | 第61-62页 |
6.2.2 新媒体应用:避免“被动” | 第62-63页 |
6.3 坚持深度报道策略,保证理性报道 | 第63-64页 |
6.4 提升记者专业知识及正向传播理念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