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1.1.1 高校毕业生 | 第17页 |
1.1.2 专业转换 | 第17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2.1 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 第17-19页 |
1.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1.2.3 教育信号理论 | 第19-20页 |
1.2.4 工作搜寻与职位匹配理论 | 第20-21页 |
2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31页 |
2.1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 第21-24页 |
2.1.1 毕业生及待就业人数迅速膨胀 | 第21-22页 |
2.1.2 毕业生就业率不稳定,实际就业率下降 | 第22-23页 |
2.1.3 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资与预期工资存在一定的差距 | 第23页 |
2.1.4 工作流动性大,求职成本增加 | 第23-24页 |
2.2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7页 |
2.2.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明显 | 第24-26页 |
2.2.2 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 | 第26页 |
2.2.3 毕业生就业选择单一 | 第26-27页 |
2.3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1页 |
2.3.1 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27-28页 |
2.3.2 政府方面的原因 | 第28-29页 |
2.3.3 高校方面的原因 | 第29页 |
2.3.4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29-31页 |
3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培训需求与运行分析 | 第31-40页 |
3.1 专业转换及技能培训需求分析 | 第31-35页 |
3.1.1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数量趋势预测 | 第31-34页 |
3.1.2 专业转换及技能培训需求数量分析 | 第34-35页 |
3.2 专业转换及技能培训运行分析 | 第35-40页 |
3.2.1 专业转换及技能培训对象、专业与实施步骤 | 第35页 |
3.2.2 专业转换与技能培训期限与补贴及辽宁省GDP预测 | 第35-40页 |
4 国内外高校学生就业技能提升经验借鉴 | 第40-46页 |
4.1 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技能提升模式 | 第40-42页 |
4.1.1 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 第40-41页 |
4.1.2 英国的“青年培训计划”与国家实习计划 | 第41-42页 |
4.2 国内高校学生就业技能提升方式 | 第42-44页 |
4.2.1 河北省“TOP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微技能培训 | 第42页 |
4.2.2 中职教育的“2+1”模式 | 第42-44页 |
4.3 经验借鉴 | 第44-46页 |
4.3.1 改革高校学生的培养模式 | 第44页 |
4.3.2 加强在校高校学生就业技能培训 | 第44-45页 |
4.3.3 完善相关就业政策 | 第45-46页 |
5 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培训的对策 | 第46-50页 |
5.1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 第46-47页 |
5.1.1 加强对就业政策的宣传与落实 | 第46页 |
5.1.2 取消专业转换与技能培训主体户籍限制 | 第46页 |
5.1.3 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 第46-47页 |
5.1.4 明确专业转换的方向和范围 | 第47页 |
5.1.5 健全监督监管与评价反馈机制 | 第47页 |
5.2 社会各界要加大支持力度,扮演“辅助者”的角色 | 第47-48页 |
5.2.1 企业要主动提供实习与就业岗位的支持 | 第47-48页 |
5.2.2 中介培训机构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 | 第48页 |
5.2.3 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 第48页 |
5.3 高校毕业生要积极响应号召,扮演好“政策享受者”角色 | 第48-50页 |
5.3.1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 第48页 |
5.3.2 积极主动参与专业转换与技能培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