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遗嘱信托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遗嘱信托的起源 | 第10-12页 |
一、概述 | 第10页 |
二、古罗马时期的遗嘱信托制度 | 第10页 |
三、现代信托制度的起源 | 第10-12页 |
第二节 信托在英美法系国家的现状 | 第12页 |
一、英国信托的现状 | 第12页 |
二、美国信托的现状 | 第12页 |
第三节 大陆法系国家对信托制度的借鉴与融合 | 第12-14页 |
一、法国对信托制度的移植 | 第12-13页 |
二、德国对信托制度的移植 | 第13页 |
三、日本对信托制度的移植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对遗嘱信托制度发展脉络的思考 | 第14-16页 |
一、遗嘱信托移植的阻碍 | 第14页 |
二、从遗嘱信托内在价值角度突破该制度以衡平法为依托的构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遗嘱信托的自由价值 | 第16-19页 |
第一节 遗嘱信托自由价值的外在功能 | 第16-17页 |
一、外化委托人的意志 | 第16页 |
二、实现后位继承的目的 | 第16-17页 |
三、作为规避遗产税的工具 | 第17页 |
四、在我国具有克服遗嘱制度内在缺陷的作用 | 第17页 |
第二节 实现遗嘱信托自由价值的重要制度保障 | 第17-18页 |
一、遗嘱信托为单方法律行为 | 第17页 |
二、遗嘱信托外在形式自由 | 第17-18页 |
三、遗嘱信托意思表示内容自由 | 第18页 |
第三节 我国立法在实现遗嘱信托自由价值上的缺失 | 第18-19页 |
一、遗嘱信托非单方法律行为 | 第18页 |
二、遗嘱信托的形式要求严苛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遗嘱信托制度的效率价值 | 第19-24页 |
第一节 遗嘱信托效率价值的外在功能 | 第19-20页 |
一、有利于选择适当的遗产管理人 | 第19页 |
二、发挥遗产整体效用 | 第19页 |
三、能够实现对财产的长期规划 | 第19-20页 |
四、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的流通 | 第20页 |
第二节 实现遗嘱信托效率价值的相关重要制度保障 | 第20-22页 |
一、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 第20-21页 |
二、遗嘱信托可以根据情势加以变更或终止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实现遗嘱信托效率价值上的缺失 | 第22-24页 |
一、信托财产性质不明确 | 第22页 |
二、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欠缺 | 第22-23页 |
三、对受托人的相关规定不尽合理 | 第23-24页 |
第四章 遗嘱信托制度的秩序价值 | 第24-33页 |
第一节 遗嘱信托秩序性的外在功能 | 第24-25页 |
一、具有保护弱势者的作用 | 第24-25页 |
二、维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 第25页 |
三、克服遗嘱执行人法律地位不明确的缺陷 | 第25页 |
第二节 遗嘱信托秩序价值的相关重要制度保障 | 第25-30页 |
一、特留份制度 | 第25-26页 |
二、遗嘱信托登记制度 | 第26-27页 |
三、信托财产转移制度 | 第27-28页 |
四、规定受托人的信义义务 | 第28页 |
五、对信托财产的限制 | 第28-29页 |
六、禁止永续原则 | 第29-30页 |
七、公序良俗原则 | 第30页 |
第三节 我国立法在发挥遗嘱信托秩序价值的缺失 | 第30-33页 |
一、特留份制度的缺位 | 第30-31页 |
二、遗嘱信托登记制度不健全 | 第31-32页 |
三、信托财产的转移制度缺失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注释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