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2页 |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0页 |
0.3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 第10-11页 |
0.4 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1 高频交易概述 | 第12-16页 |
1.1 高频交易的定义 | 第12页 |
1.2 高频交易的性质 | 第12-13页 |
1.3 高频交易商所普遍使用的交易策略 | 第13-16页 |
2 案例介绍 | 第16-21页 |
2.1“5.6 闪崩”爆发前的背景 | 第16-17页 |
2.2“闪崩”的爆发 | 第17页 |
2.3“闪崩”的结果 | 第17-18页 |
2.4 美国监管部门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 第18-21页 |
3 案例分析 | 第21-31页 |
3.1 高频交易的风险特征对“闪崩”的影响 | 第21-27页 |
3.1.1 高频交易对“闪崩”中流动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3.1.2 高频交易对“闪崩”中波动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3.1.3 高频交易对“闪崩”中交易成本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4 高频交易对“闪崩”中透明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 关于高频交易是“闪崩”主因的一些观点 | 第27-29页 |
3.3 崩盘原因小结 | 第29-31页 |
4 美股“5.6 闪崩”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第31-39页 |
4.1 我国高频交易发展的限制 | 第31-34页 |
4.1.1 IT技术研发能力的匮乏对高频交易业务发展的限制 | 第31-33页 |
4.1.2 监管部门在政策上对高频交易业务发展的限制 | 第33-34页 |
4.2 未来发展高频交易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意义 | 第34-36页 |
4.3 完善监管框架,为推进高频交易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