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复脉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缩略中英文对照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综述一 室性期前收缩的西医诊疗及研究进展 | 第10-22页 |
1.1 室性期前收缩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0页 |
1.2 室性期前收缩的产生机制 | 第10-11页 |
1.3 室性期前收缩病理生理 | 第11页 |
1.4 器质性心脏病与室性期前收缩 | 第11-12页 |
1.5 室性期前收缩治疗原则 | 第12-13页 |
1.6 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研究 | 第13-14页 |
1.7 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研究 | 第14-15页 |
1.8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 第15-16页 |
1.9 小结与展望 | 第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2页 |
综述二 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药诊疗及研究进展 | 第22-32页 |
1.1 心悸病名源流 | 第22-24页 |
1.2 心悸的病因病机 | 第24-25页 |
1.3 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治疗进展 | 第25-28页 |
1.4 针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 第28页 |
1.5 小结与展望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前言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44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4-38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34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34-37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37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37页 |
1.5 中止标准 | 第37-38页 |
1.6 脱落规定 | 第3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8-44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38页 |
2.2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38页 |
2.3 随机及隐藏方法 | 第38页 |
2.4 样本量估算 | 第38页 |
2.5 盲法 | 第38-39页 |
2.6 治疗方案 | 第39页 |
2.7 观察指标 | 第39-40页 |
2.8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0页 |
2.9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40-41页 |
2.10 技术路线 | 第41页 |
2.11 统计处理分析 | 第41-42页 |
2.12 提高受试者依从性措施 | 第42-44页 |
结果 | 第44-48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44-45页 |
1.2 疗效指标结果 | 第45-46页 |
1.3 安全指标结果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1 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病机探讨 | 第48-49页 |
1.1 气血虚瘀是其根本病机 | 第48-49页 |
1.2 痰瘀互阻是病机关键 | 第49页 |
2 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 | 第49-52页 |
2.1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性期前收缩面临的挑战 | 第49-50页 |
2.2 活血化瘀药物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 | 第50页 |
2.3 益气复脉颗粒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作用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页 |
局限性与展望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