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寒窑戏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4页
    一、选题缘起第9页
    二、寒窑戏定义界定及研究范围第9-12页
    三、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探源溯流——寒窑戏源流探讨第14-34页
    第一节 吕刘寒窑戏的取材来源和版本流传第14-21页
        一、吕刘寒窑戏的取材来源第15-17页
        二、吕刘寒窑戏的版本流传第17-21页
    第二节 薛柳寒窑戏的由来及流变第21-25页
        一、《旧唐书》、《新唐书》——薛柳寒窑戏的历史渊源第21-22页
        二、《说唐后传》——薛柳寒窑故事的开创第22-24页
        三、《汾河湾》、《柳迎春》——薛柳寒窑戏的产生与改编第24-25页
    第三节 薛王寒窑戏的来源与流播第25-34页
        一、薛王寒窑戏的来源探讨第25-30页
        二、从演出记录看薛王寒窑戏的流传盛行第30-34页
第二章 因时而变——寒窑戏的主题嬗变第34-48页
    第一节 元代关注文人的命运第35-39页
        一、揭示穷苦潦倒、招人蔑视的文人处境第36-37页
        二、反映丧失尊严、畏惧权势的文人性格第37-38页
        三、表达攻书折桂、入仕发迹的文人愿望第38-39页
    第二节 明代重视爱情婚姻至上第39-43页
        一、拉大身份差距,凸显刘千金对爱情的忠贞第40-41页
        二、情节的安排重点趋向爱情描写第41-42页
        三、夫妻相处的细节描写生动幽默第42-43页
    第三节 清代强调女子的贞节道德第43-48页
        一、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柳迎春第44-45页
        二、忠贞不二、矢志守节——王宝钏第45-48页
第三章 似曾相识——寒窑戏情节结构模式第48-62页
    第一节 寒窑戏叙事结构模式第48-53页
        一、发迹变泰模式——从男主人公层面考察第49-51页
        二、待夫守节模式——从女主人公层面考察第51-53页
    第二节 戏(试)妻情节模式第53-57页
        一、戏(试)妻情节溯源第53-55页
        二、戏(试)妻情节在寒窑戏中的呈现第55-57页
        三、戏(试)妻情节模式在寒窑戏的作用第57页
    第三节 寒窑戏叙事模式化的成因第57-62页
        一、题材内容因袭第58-59页
        二、行当程式要求第59-60页
        三、观众趣味影响第60-62页
第四章 生生不息——寒窑戏文化意蕴第62-75页
    第一节 衣锦还乡的社会心理第62-64页
        一、衣锦还乡标志身份转换第62-63页
        二、衣锦还乡强调尊严挽回第63-64页
        三、衣锦还乡意味归家团圆第64页
    第二节 追求富贵的思想意识第64-68页
        一、儒生对富贵显荣的渴求第65-66页
        二、观众对富贵荣华的期待第66页
        三、作者对追逐富贵的肯定第66-68页
    第三节 坚贞不移的爱情观念第68-71页
        一、一见钟情式浪漫邂逅第68页
        二、德才兼备的择偶标准第68-69页
        三、不屈不挠的爱情抗争第69-71页
        四、矢志不移的坚守爱情第71页
    第四节 愉情娱乐的戏剧本质第71-75页
        一、荒诞不经的戏剧情节第71-73页
        二、娱乐观众的戏剧观念第73-75页
结语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后记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药业企业战略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以华润三九为例
下一篇:基于驾驶员心理的高速公路隧道口绿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