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喷丸工艺表面变质层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喷丸工艺的发展与应用 | 第11-12页 |
1.2.2 表面变质层概述 | 第12页 |
1.2.3 喷丸加工表面变质层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16-24页 |
2.1 材料 | 第16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16页 |
2.3 喷丸处理 | 第16-17页 |
2.4 显微硬度测量 | 第17-18页 |
2.5 表面粗糙度测量 | 第18页 |
2.6 表面微观组织观察 | 第18-20页 |
2.6.1 金相试样制备 | 第18-19页 |
2.6.2 超景深显微镜观察 | 第19-20页 |
2.6.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0页 |
2.7 残余应力测量 | 第20-22页 |
2.8 18CrNiMo7-6 齿轮高周疲劳试验 | 第22-23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表面粗糙度多尺度分析 | 第24-40页 |
3.1 表面纹理处理 | 第24-26页 |
3.2 三维粗糙度参数分析 | 第26-27页 |
3.3 不同喷丸工艺形成的表面形貌最优评价尺度研究 | 第27-39页 |
3.3.1 喷丸强度工艺形成的表面形貌最优评价尺度研究 | 第27-31页 |
3.3.2 喷丸直径工艺形成的表面形貌最优评价尺度研究 | 第31-35页 |
3.3.3 喷丸覆盖率工艺形成的表面形貌最优评价尺度研究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喷丸工艺对表面变质层的影响分析 | 第40-57页 |
4.1 喷丸强度对齿轮表面变质层的影响分析 | 第40-46页 |
4.1.1 显微硬度 | 第40-41页 |
4.1.2 表面粗糙度 | 第41-42页 |
4.1.3 表层组织 | 第42-44页 |
4.1.4 残余应力 | 第44-45页 |
4.1.5 本节小结 | 第45-46页 |
4.2 喷丸直径对齿轮表面变质层的影响分析 | 第46-52页 |
4.2.1 显微硬度 | 第46-47页 |
4.2.2 表面粗糙度 | 第47-48页 |
4.2.3 表层组织 | 第48-50页 |
4.2.4 残余应力 | 第50-51页 |
4.2.5 本节小结 | 第51-52页 |
4.3 喷丸覆盖率对齿轮表面变质层的影响分析 | 第52-57页 |
4.3.1 显微硬度 | 第52页 |
4.3.2 表面粗糙度 | 第52-53页 |
4.3.3 表层组织 | 第53-55页 |
4.3.4 残余应力 | 第55-56页 |
4.3.5 本节小结 | 第56-57页 |
5 表面变质层对齿轮高周弯曲疲劳影响分析 | 第57-61页 |
5.1 喷丸强度-变质层对齿轮弯曲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 第57-58页 |
5.2 喷丸直径-变质层对齿轮弯曲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 第58-59页 |
5.3 喷丸覆盖-率变质层对齿轮弯曲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 第59页 |
5.4 齿轮喷丸工艺优化分析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