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四)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的论述 | 第17-28页 |
1.1 "气韵生动"与"经营位置"——取势写势及诗书画印的体现 | 第17-20页 |
1.2 阴阳论——宾主 大小黑白虚实在构图法则中的运用 | 第20-23页 |
1.3 开合规律——呼应 开合聚散疏密在构图法则中的运用 | 第23-25页 |
1.4 纵横法则——“三叠两段”取与舍在构图法则的运用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在古代山水画中的运用 | 第28-41页 |
2.1 魏晋南北朝时《洛神赋图》——“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 | 第28-29页 |
2.2 隋唐时期 | 第29-31页 |
2.2.1 吴道子嘉陵江景——纵横取势 | 第30页 |
2.2.2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均衡式构图虚实相生 | 第30-31页 |
2.3 五代时期 | 第31-34页 |
2.3.1 荆浩《匡庐图》——高远法 | 第32-33页 |
2.3.2 董源《夏景山.待渡图》——平远法 | 第33-34页 |
2.3.3 巨然《层岩丛树图》——深远法 | 第34页 |
2.4 两宋时期 | 第34-37页 |
2.4.1 郭熙《早春图》——全景式构图 | 第35-36页 |
2.4.2 马远《独钓寒江图》——留白 均衡 | 第36-37页 |
2.5 元明清时期 | 第37-41页 |
2.5.1 倪瓒《渔庄秋霁图》——“一江两岸”式 | 第37-38页 |
2.5.2 王蒙《青卞隐居图》——开合 黑白虚实 | 第38-39页 |
2.5.3 沈周《庐山高图》——取与舍 取势写势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对境界的追求及运用 | 第41-50页 |
3.1 “三远” | 第42-46页 |
3.1.1 “高远” | 第42-44页 |
3.1.2 “平远” | 第44-45页 |
3.1.3 “深远” | 第45-46页 |
3.2 构图法则至精神层面的追求——意境 | 第46-50页 |
3.2.1 曾晓浒山水画中之“远”及其“清”之意境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在现当代山水画中的运用 | 第50-58页 |
4.1 现当代山水画构图形式多样化的背景成因 | 第50页 |
4.2 山水画构图法则在现当代山水画中的运用 | 第50-56页 |
4.2.1 阴阳、开合、疏密——饱满型 | 第50-52页 |
4.2.2 取与舍、繁与简——装饰型 | 第52-54页 |
4.2.3 疏密聚散与点线面——构成型 | 第54-56页 |
4.3 意境是山水画实践与发展的灵魂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