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酵法改善菜粕品质的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1 菜粕营养特性 | 第14-17页 |
1.1 菜粕的营养价值 | 第14-15页 |
1.2 菜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15-17页 |
1.2.1 硫苷 | 第15-16页 |
1.2.2 异硫氰酸酯 | 第16页 |
1.2.3 噁唑烷硫酮 | 第16页 |
1.2.4 植酸 | 第16-17页 |
1.2.5 单宁 | 第17页 |
1.2.6 粗纤维 | 第17页 |
2 菜粕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1 在猪饲料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2 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 | 第18页 |
3 菜粕的脱毒方法 | 第18-20页 |
3.1 物理脱毒 | 第18-19页 |
3.2 化学脱毒 | 第19页 |
3.3 微生物脱毒 | 第19-20页 |
4 发酵菜粕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4.1 发酵菌株 | 第20页 |
4.2 发酵工艺 | 第20-22页 |
4.2.1 菌液接种量 | 第20页 |
4.2.2 发酵温度 | 第20-21页 |
4.2.3 发酵时间 | 第21页 |
4.2.4 料水比 | 第21页 |
4.2.5 pH | 第21-22页 |
5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6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6.1 有效菌株的筛选 | 第22页 |
6.2 菌株的复合 | 第22页 |
6.3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2-23页 |
6.4 发酵菜粕在肉鸡日粮中的使用效果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4-26页 |
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2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1.3 发酵菌株 | 第2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6-31页 |
2.1 有效菌株的筛选 | 第26页 |
2.2 两菌组合发酵效果试验 | 第26页 |
2.3 以粗纤维为降解目标的优化试验 | 第26-27页 |
2.4 三菌组合发酵效果试验 | 第27页 |
2.5 混菌发酵中不同菌株配比优化试验 | 第27页 |
2.6 混菌发酵的条件优化 | 第27-28页 |
2.7 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8 发酵菜粕在肉鸡日粮中的使用效果 | 第29-31页 |
2.8.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第29页 |
2.8.2 饲养管理 | 第29-30页 |
2.8.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0-31页 |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1 单菌固态发酵结果 | 第32页 |
2 两菌组合发酵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3 以粗纤维为降解目标的优化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4 三菌组合发酵试验结果 | 第35-37页 |
5 混合菌株在不同比例条件下的发酵效果 | 第37页 |
5.1 有氧混菌发酵菌株不同比例的发酵效果 | 第37页 |
5.2 无氧混菌发酵菌株不同比例的发酵效果 | 第37页 |
6 混菌发酵的条件优化 | 第37-43页 |
7 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菜粕营养成分的改善效果 | 第43-45页 |
8 发酵菜粕在肉鸡日粮中的使用效果 | 第45-49页 |
8.1 采食量 | 第45页 |
8.2 日增重 | 第45-46页 |
8.3 料重比 | 第46页 |
8.4 肝脏甲状腺指数 | 第46-47页 |
8.5 血清生化指标 | 第47-49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9-55页 |
1 不同菌株的发酵效果 | 第49-50页 |
2 菌株的组合效应 | 第50页 |
3 生物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50-51页 |
4 发酵菜粕营养价值 | 第51-52页 |
5 发酵菜粕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问题 | 第52-55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5-56页 |
1 小结 | 第55页 |
2 创新点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