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耕地多功能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耕地多功能类型与关系分析 | 第16页 |
1.3.2 耕地多功能的总体布局和复合关系研究 | 第16页 |
1.3.3 耕地不同功能复合区的规划导则研究 | 第16页 |
1.3.4 典型耕地类型的详细设计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基于空间属性的耕地多功能探讨 | 第18-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2 基于空间属性的耕地多功能 | 第20-23页 |
2.2.1 四大空间功能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2 四大空间功能的辨析 | 第22-23页 |
2.2.3 耕地功能实现的优先顺序 | 第23页 |
2.3 空间构成要素与耕地多功能的关系 | 第23-24页 |
2.4 耕地多功能的实现路径 | 第24-27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7-33页 |
3.1 区位条件 | 第27-28页 |
3.2 自然条件 | 第28页 |
3.3 社会经济 | 第28-30页 |
3.3.1 行政区划 | 第28-29页 |
3.3.2 人口概况 | 第29页 |
3.3.3 经济概况 | 第29-30页 |
3.4 发展动态 | 第30-31页 |
3.5 选择崇明岛的原因 | 第31-33页 |
3.5.1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 第31页 |
3.5.2 耕地多功能分异明显 | 第31-32页 |
3.5.3 国家农业发展的缩影 | 第32-33页 |
4 崇明岛耕地多功能总体布局 | 第33-40页 |
4.1 各功能潜力分布评价 | 第33-38页 |
4.1.1 生产功能潜力分布评价 | 第33-34页 |
4.1.2 生态功能潜力分布评价 | 第34-35页 |
4.1.3 景观功能潜力分布评价 | 第35-37页 |
4.1.4 游憩功能潜力分布评价 | 第37-38页 |
4.2 耕地多功能总体布局 | 第38-40页 |
5 崇明岛耕地多功能规划导则 | 第40-55页 |
5.1 耕地各功能规划导则 | 第40-51页 |
5.1.1 生产功能规划导则 | 第40-44页 |
5.1.2 生态功能规划导则 | 第44-46页 |
5.1.3 景观功能规划导则 | 第46-49页 |
5.1.4 游憩功能规划导则 | 第49-51页 |
5.2 耕地多功能复合区规划导则 | 第51-55页 |
5.2.1 生产生态游憩功能复合区 | 第51页 |
5.2.2 生产景观游憩功能(强)复合区 | 第51-52页 |
5.2.3 生产景观游憩功能(中)复合区 | 第52页 |
5.2.4 生产生态景观功能复合区 | 第52-53页 |
5.2.5 生产生态功能复合区 | 第53页 |
5.2.6 生产景观功能复合区 | 第53页 |
5.2.7 生产游憩功能复合区 | 第53-55页 |
6 崇明岛耕地多功能详细设计 | 第55-65页 |
6.1 大型农场地块 | 第55-59页 |
6.1.1 现状概况 | 第55-56页 |
6.1.2 设计定位 | 第56页 |
6.1.3 详细设计 | 第56-59页 |
6.2 景观农业地块 | 第59-60页 |
6.2.1 现状概况 | 第59页 |
6.2.2 设计定位 | 第59页 |
6.2.3 详细设计 | 第59-60页 |
6.3 家庭农场地块 | 第60-65页 |
6.3.1 现状概况 | 第60-61页 |
6.3.2 设计定位 | 第61-62页 |
6.3.3 详细设计 | 第62-6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7.1 结论 | 第65页 |
7.2 创新点 | 第65页 |
7.3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