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

车辆正常通行下道路弯沉与承载能力检测新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车辆通行下道路承载能力评估的理论分析第16-25页
    2.1 道路不平整度理论第16-19页
        2.1.1 路面不平整度及其功率谱密度第16-17页
        2.1.2 路面不平整度求解第17-19页
    2.2 车辆振动模型及方程第19-20页
    2.3 沥青路面的方程求解第20-22页
    2.4 车路耦合系统振动方程的求解第22页
    2.5 承载能力评估指标第22-24页
        2.5.1 当量厚度转换第22页
        2.5.2 基顶回弹模量计算[71]第22-23页
        2.5.3 承载能力评估第23-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沥青路面的路表弯沉及承载能力研究第25-69页
    3.1 基于随机荷载的沥青路面有限元方程第25-27页
        3.1.1 [M]求解第25-26页
        3.1.2 [C]求解第26-27页
    3.2 基于随机荷载的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第27-28页
    3.3 A级平整度路表弯沉值影响因素与计算公式第28-38页
        3.3.1 面层厚度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28页
        3.3.2 面层模量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28-29页
        3.3.3 路基模量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29-30页
        3.3.4 汽车轴载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30页
        3.3.5 行车速度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30-31页
        3.3.6 路表弯沉值公式的计算第31-37页
        3.3.7 基顶当量回弹模量公式的计算第37-38页
    3.4 B级平整度路表弯沉值影响因素与计算公式第38-48页
        3.4.1 面层厚度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38页
        3.4.2 面层模量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38-39页
        3.4.3 路基模量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39-40页
        3.4.4 汽车轴载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40页
        3.4.5 行车速度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40-41页
        3.4.6 路表弯沉值公式的计算第41-47页
        3.4.7 基顶当量回弹模量公式的计算第47-48页
    3.5 C级平整度路表弯沉值影响因素与计算公式第48-58页
        3.5.1 面层厚度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48页
        3.5.2 面层模量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48-49页
        3.5.3 路基模量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49-50页
        3.5.4 汽车轴载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50页
        3.5.5 行车速度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50-51页
        3.5.6 路表弯沉值公式的计算第51-57页
        3.5.7 基顶当量回弹模量公式的计算第57-58页
    3.6 D级平整度路表弯沉值影响因素与计算公式第58-67页
        3.6.1 面层厚度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58页
        3.6.2 面层模量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58-59页
        3.6.3 路基模量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59-60页
        3.6.4 汽车轴载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60页
        3.6.5 行车速度对路表弯沉值的影响第60-61页
        3.6.6 路表弯沉值公式的计算第61-67页
        3.6.7 基顶当量回弹模量公式的计算第67页
    3.7 基于路表弯沉的沥青路面承载能力第67-68页
    3.8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软件编写及实例测试第69-80页
    4.1 编程语言简介第69页
    4.2 分析软件主界面第69-71页
    4.3 基顶当量模量设计值算法编写第71-75页
    4.4 基顶当量模量实测值算法编写第75-76页
    4.5 承载能力评估算法编写第76-77页
    4.6 实例测试第77-79页
    4.7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A第87-88页
附录B第88-91页
附录C第91-92页
附录D第92-95页
附录E第95-96页
附录F第96-99页
附录G第99-100页
附录H第100-103页
作者简介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师课堂教学伦理的评价依据和类型划分研究
下一篇:烧伤后皮肤组织修复再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汗腺再生及烧伤后化脓性肉芽肿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