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对“免疫系统”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规范性理论研究法 | 第13-14页 |
(三)访谈法 | 第14页 |
(四)综合分析法 | 第14页 |
(五)定性分析法 | 第14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第14-16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研究困难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以及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 第16-21页 |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第16-17页 |
(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内涵 | 第17页 |
二、“免疫系统”视角下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 第17-21页 |
(一)国家治理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辩证关系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环境变化 | 第21-25页 |
一、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要性 | 第21页 |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可以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 第21页 |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可以为政府完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 第21页 |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可以遏制投资和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 | 第21页 |
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三、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面临的环境变化 | 第22-25页 |
(一)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变化 | 第22-23页 |
(二)政府和民众对审计要求的变化 | 第23-24页 |
(三)财政对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当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一、审计体制与审计环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 第25-27页 |
(一)现行的审计体制不利于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 第25页 |
(二)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执法手段有限 | 第25页 |
(三)财政、审计职能与角色定位的交叉和分歧 | 第25-26页 |
(四)建设过程利益主体多样化,各方责任划分不明确 | 第26页 |
(五)新的社会问题造成审计角色的多样 | 第26页 |
(六)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高发 | 第26-27页 |
二、固有的审计观念意识和审计模式,使投资审计难以突破 | 第27-28页 |
(一)投资审计局限于造价核减领域 | 第27页 |
(二)投资审计局限于微观层面和单个问题 | 第27页 |
(三)方式方法固化,审计形式单一化 | 第27-28页 |
(四)跟踪审计局限于固定环节,无实质突破 | 第28页 |
三、审计相关制度仍待建立和健全 | 第28-30页 |
(一)与外单位的联系合作需进一步加强 | 第28-29页 |
(二)审计结果披露刚性不够,透明度有待提高 | 第29页 |
(三)第三方协审制度仍有待完善 | 第29-30页 |
四、审计机关内部基础建设缺位 | 第30-31页 |
(一)信息化建设 | 第30页 |
(二)队伍建设 | 第30-31页 |
第四章“免疫系统”视角下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的应对策略 | 第31-39页 |
一、完善体制改革,加快审计转型,打造良好审计环境 | 第31-33页 |
(一)巩固和完善政府审计体制 | 第31-32页 |
(二)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投资审计权威 | 第32页 |
(三)明确定位,理清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 第32页 |
(四)过程中重要环节集体会商,减少审计人员自由裁量权 | 第32-33页 |
(五)加大反腐力度 | 第33页 |
二、转变观念,创新审计内容和方式方法,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 第33-35页 |
(一)着眼宏观,提升审计监督层次 | 第33-34页 |
(二)加强决策审计,发挥投资审计导向作用 | 第34页 |
(三)以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为主线,推进投资绩效审计 | 第34页 |
(四)加强和完善全过程跟踪审计 | 第34-35页 |
三、加快建立健全各项审计制度 | 第35-37页 |
(一)完善联系合作制度 | 第35-36页 |
(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第36页 |
(三)完善对第三方协审的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四、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 | 第37-39页 |
(一)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 第37页 |
(二)加大队伍建设,提升廉洁意识和质量意识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