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1 有利于语文课堂的丰富与完善 | 第9页 |
1.2.2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巩固 | 第9-10页 |
1.2.3 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 | 第10页 |
1.2.4 有利于个体素养的提高与全面发展 | 第10页 |
1.3 研究的目标 | 第10-11页 |
1.3.1 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 第10页 |
1.3.2 探索激发学习兴趣的新渠道 | 第10页 |
1.3.3 找寻营造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 | 第10-11页 |
1.3.4 给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能力找到一个平台 | 第11页 |
1.3.5 给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 第11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1-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1.4.2 课例实践法 | 第11页 |
1.4.3 理论分析法 | 第11页 |
1.4.4 整合归纳法 | 第11-13页 |
2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元素的理论依据 | 第13-17页 |
2.1 心理学相关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2.1.1 脑科学理论依据 | 第13页 |
2.1.2 音乐与记忆能力 | 第13页 |
2.1.3 音乐与创新能力 | 第13-14页 |
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4-15页 |
2.2.1 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 第14页 |
2.2.2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 | 第14-15页 |
2.2.3 语言智能与音乐智能 | 第15页 |
2.3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5-17页 |
3 语文课堂教学与音乐元素的契合点 | 第17-20页 |
3.1 文学、语文和音乐 | 第17页 |
3.2 中外几种教育思想的启发 | 第17-18页 |
3.2.1 孔子“乐教”思想 | 第17-18页 |
3.2.2 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 | 第18页 |
3.2.3 奥尔夫教学法 | 第18页 |
3.3 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简析 | 第18-20页 |
4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元素的方法及课例分析 | 第20-28页 |
4.1 课堂导入,先声夺人 | 第20页 |
4.2 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 第20-21页 |
4.3 配乐朗诵,此呼彼应 | 第21-23页 |
4.4 创设情境,润物无声 | 第23-24页 |
4.5 理解品鉴,意得神会 | 第24-25页 |
4.6 作文写作,神魂飞越 | 第25-26页 |
4.7 综合探究,拔新领异 | 第26-28页 |
5 文学作品教学引入音乐元素的方法及课例分析 | 第28-33页 |
5.1 诗歌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 | 第28-29页 |
5.2 散文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 | 第29-31页 |
5.3 小说、戏剧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 | 第31-33页 |
6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元素的注意事项 | 第33-36页 |
6.1 关于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 第33页 |
6.1.1 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规律,切忌违背语文学科性质 | 第33页 |
6.1.2 要注意语文课堂的特点,切忌生拉硬扯的引入 | 第33页 |
6.1.3 要注意音乐元素的地位,切忌喧宾夺主 | 第33页 |
6.2 关于音乐元素选择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 第33-35页 |
6.2.1 要注意选择音乐元素的旋律和节奏 | 第33-34页 |
6.2.2 要注意选择音乐元素的表意和格调 | 第34页 |
6.2.3 要注意使用音乐元素的时机和频率 | 第34页 |
6.2.4 要注意学生对音乐元素的反应 | 第34-35页 |
6.3 对教师的要求 | 第35-36页 |
6.3.1 做一个拥有开放教学态度的教师 | 第35页 |
6.3.2 做一个懂得鉴赏音乐美感的教师 | 第35页 |
6.3.3 做一个注重课堂教学互动的教师 | 第35-36页 |
7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