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综合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1.3.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别 | 第16-19页 |
2.1 传统城镇化定义与内涵研究 | 第16页 |
2.2 新型城镇化定义与内涵研究 | 第16-17页 |
2.2.1 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 | 第16-17页 |
2.2.2 新型城镇化内涵 | 第17页 |
2.3 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 第17-19页 |
3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与水平测度 | 第19-35页 |
3.1 传统城镇化指标体系局限性 | 第19页 |
3.2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9-28页 |
3.2.1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19-20页 |
3.2.2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20-28页 |
3.3 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 第28-35页 |
3.3.1 因子分析原理及模型的构建 | 第28页 |
3.3.2 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28-33页 |
3.3.3 因子分析结果解析 | 第33-35页 |
4 基于核心指标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 第35-42页 |
4.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5-37页 |
4.1.1 灰色关联度分析原理 | 第35-36页 |
4.1.2 灰色关联度分析过程和结果 | 第36-37页 |
4.1.3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解析 | 第37页 |
4.2 回归分析 | 第37-42页 |
4.2.1 回归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37-41页 |
4.2.2 回归分析结果解析 | 第41-42页 |
5 新型城镇化水平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5.1 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5.2 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5.2.1 自然环境差异 | 第43页 |
5.2.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第43-44页 |
5.2.3 社会条件差异 | 第44页 |
5.3 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 第44-47页 |
5.3.1 资源约束 | 第44-45页 |
5.3.2 国家制度因素 | 第45-47页 |
6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 第47-52页 |
6.1 北京市总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 第47-49页 |
6.1.1 合理布局空间结构 | 第47-48页 |
6.1.2 维护农民权益 | 第48页 |
6.1.3 善待外来人 | 第48-49页 |
6.1.4 创建友好生态环境 | 第49页 |
6.2 北京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 第49-5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2-55页 |
7.1 结论 | 第52-53页 |
7.2 讨论 | 第53-55页 |
7.2.1 不足 | 第53页 |
7.2.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