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核电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9-11页 |
1.2.1 应用在核电领域的仿真技术类型 | 第9-10页 |
1.2.2 核电仿真机的发展 | 第10页 |
1.2.3 核电仿真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一回路仿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Auto CAD,Inventor和Simulation CFD三维仿真平台 | 第12页 |
1.5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核电站一回路主系统 | 第14-25页 |
2.1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简介 | 第14-15页 |
2.2 “华龙一号”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2.3 “华龙一号”一回路热力系统及其主要设备 | 第17-22页 |
2.3.1 一回路流程 | 第17页 |
2.3.2 一回路系统功能 | 第17-18页 |
2.3.3 一回路系统主要热力系统设备 | 第18-22页 |
2.4 一回路辅助系统 | 第22-24页 |
2.4.1 化学容积控制系统(CVS) | 第22页 |
2.4.2 安全注入系统(RIS) | 第22-23页 |
2.4.3 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RNS)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一回路主系统仿真数学模型 | 第25-37页 |
3.1 压水堆一回路系统主要设备的数学模型 | 第25-33页 |
3.1.1 反应堆的传热模型 | 第25-28页 |
3.1.2 蒸汽发生器传热模型 | 第28-29页 |
3.1.3 主泵的流动模型 | 第29-30页 |
3.1.4 稳压器的数学模型 | 第30-33页 |
3.2 压水堆一回路系统的流动模型 | 第33-36页 |
3.2.1 大涡模拟 | 第33-34页 |
3.2.2 直接模拟 | 第34页 |
3.2.3 雷诺平均法 | 第34-36页 |
3.2.4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核电站一回路主系统流动仿真 | 第37-45页 |
4.1 三维建模软件 | 第37-40页 |
4.1.1 Auto CAD | 第37-38页 |
4.1.2 Inventor Fusion | 第38-39页 |
4.1.3 Autodesk Simulation CFD | 第39-40页 |
4.2 一回路主系统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4.3 一回路主系统三维实体模型的应用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三维实体模型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54页 |
5.1 仿真试验检验方法 | 第45页 |
5.2 仿真工况 | 第45-46页 |
5.3 一回路三维实体模型额定功率稳态仿真实验 | 第46-53页 |
5.3.1 仿真实验的参数设定 | 第46-47页 |
5.3.2 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3.3 仿真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49-51页 |
5.3.4 核电站升功率至100%(额定功率)重要参数的仿真结果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核电站管道热疲劳监测应用 | 第54-66页 |
6.1 概述 | 第54-57页 |
6.1.1 核电站管道热疲劳概念 | 第54页 |
6.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54-55页 |
6.1.3 热疲劳产生机理 | 第55-56页 |
6.1.4 热疲劳失效形式 | 第56-57页 |
6.2 技术方案 | 第57-58页 |
6.3 一回路三维仿真模型在核电站管道热疲劳监测上的应用 | 第58-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66页 |
7.2 未来的工作和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页 |